水稻立枯病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5966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4-5-22 17: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稻立枯病如何防治?
 病虫草害 forum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有的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有的则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下面从几个方面讲述如何防治水稻立枯病:


一、发病环境条件

    ⑴菌源数量  
病原菌数量和侵染能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抵抗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⑵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⑶种子质量和生命力  
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命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⑷苗床条件与苗床管理  
一般苗床土壤粘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管理措施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二、病害现象症状

    ⑴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⑵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⑶黄枯、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三、预防方法

    ⑴床土配制及土壤消毒  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酸度不够,采取调酸措施,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病原真菌,适度进行土壤消毒。

    ⑵苗床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⑶种子处理  精心选种与晒种  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四、防治方法

    ⑴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

    ⑵药剂防病  枯萎必治1+1每盒兑水20公斤,均匀喷雾,同时,轮换使用其他杀菌剂,效果更佳。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