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霜霉、叶霉、灰霉病害的防治策略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057 | 回复数:1

发表于: 2014-8-10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是番茄的常见病害,很多菜农朋友都反映叶霉病很难防治,感觉很多的药剂喷施以后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在此有几点建议供菜农朋友们在防治番茄叶霉病时参考。
    第一,要对症下药:防治番茄叶霉病的药剂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的药剂有不同的特点。其中预防性的药剂有百菌清,治疗性的药剂有多抗霉素,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加瑞农,三唑类杀菌剂中的世高,腈菌唑,福星等,另外新型药剂阿米妙收对番茄叶霉病的效果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药剂品种。
    第二,要早防早治:番茄叶霉病属于气流传播病害,病菌产生孢子的数量非常巨大。一个病斑上产生的病菌孢子就可以高达几十万个,因此,病菌一旦侵染后产生病斑,只要大棚内有足够的湿度,病害很快就会在棚内蔓延开来。从番茄的生长季节来看,叶霉病的预防应该从育苗期开始,每间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预防性的药剂。最关键的时期是在番茄的第一至第二穗花坐果期,应该重点预防,每间隔7天喷施一次药剂。一旦下部叶片已经发现病斑时,要及时喷施治疗性药剂,相同的药剂防治的越早,效果就会越好。
    第三,要了解喷药部位:叶霉病的病菌是在土壤里的病残体上存活,番茄开始发生的叶霉病都是在植株的下部叶片。在一个棚内靠近南面的棚脚处的番茄最先发病。因此在发病前喷药时要重点照顾植株的下部叶片和大棚南面的植株。在发病后喷药要重点保护中上部的功能叶片。
    第四,要注意药剂的副作用:很多三唑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类杀菌剂除苯醚甲环唑(世高)不抑制生长以外,大多数品种都对植物有抑制生长作用。因此,在番茄的果实膨大期特别不要连续大量喷施三唑类杀菌剂,以免对果实膨大产生抑制作用。
灰霉病:
近年来随着大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灰霉病已从次要病害上升为当今作物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特别是棚室瓜果类及豆类蔬菜灰霉病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由于此病原菌是真菌,产孢量大,繁殖速度快,发病周期短,又极易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造成生产中用药剂防治效果不佳。为此笔者认为遵循“早、准、换”的原则可有效提高灰霉病药剂防治效果。
  “早”就是一定要加强田间诊断,在发病前及初期防治。如防治太晚,特别是见果实发病才开始施药,则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根据蔬菜在定植前、开花前、花期、开花后3~5天、幼果荚迅速膨大期是灰霉病易侵染发病期,这五个关键时期要分别及时用药防治。开花期每7天施一次药,重点喷花,结果期施药重点喷幼果荚,兼顾叶正反面,施药时除对植株全面喷药外,还要兼顾植株周围的土壤和棚室墙体及支柱等处。同时可结合保花保果在处理好的药液中加入适乐时防灰霉病有较好的效果。并对有病的果柄进行点涂腐霉利等杀菌剂,局部防治以防病部复发或扩散;对发生在茎秆上的病斑应及时对病部采用抹药的方法进行防治。同时在生长期内要经常观察植株病害发生情况,要及时摘除蔬菜幼果或荚上残留花瓣及柱头,并摘除覆盖果实的小叶以利果实见光,缩短结露时间,以减少灰霉病的侵染点。发现病花、病果、病叶应及时摘除。摘除要在上午有露水时用地膜将病部包严后再摘除,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
  “准”就是根据当地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类型来选择防治药剂。当前防治灰霉病应用较广的杀菌剂有3类:一是苯并咪唑类及代谢后为苯并咪唑类的杀菌剂,如多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此类杀菌剂在一些新开发的保护地中仍有一定的效果;二是二甲基酰胺类及其他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如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农利灵等,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灰霉病菌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三是氨基甲酸酯类及其复配剂,主要是乙霉威、甲硫·霉威、多霉威等,这类药剂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地区表现出优异的防效,但近几年检测发现,在我国许多地区灰霉病菌对该药已产生了抗性。而当前推广使用的杀菌剂吡咯类(拌种咯、氟咯菌晴),嘧啶胺类(嘧菌胺、甲基嘧菌胺、环丙嘧菌胺)等都是对灰霉病非常有效的药剂,另外许多生物制剂,如多氧霉素、抗菌素120、武夷霉素、木霉素等杀菌剂防治灰霉病效果良好,且无毒无污染,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值得推广。
  “换”就是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剂,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而降低防效。在发病前可用木霉菌、多抗霉素,乙烯菌核利、百可得等进行预防;在发病初期可用适乐时、异菌脲、腐霉利;中期用甲硫·霉威、嘧霉胺等。阴雨天气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10%速克灵烟雾剂熏烟防治,或用10%灭克粉尘或5%百菌清粉尘剂喷撒每亩用1千克,7天喷1次。以上用药方法可结合使用,交替用药。

霜霉病:
黄瓜的霜霉病是温室黄瓜栽培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在黄瓜的管理和对霜霉病的防治过程中,我们应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注重药剂防治,轻视管理。
   从病害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植株本身、环境条件、病原物)来看,三者缺一不可,合理的植株管理以及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调控,对于是否发病也至关重要。如何加强管理,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创造适宜黄瓜生长而又减少霜霉病危害的环境,必须了解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条件,黄瓜霜霉病适宜在大约20-25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85%时,发病速度最快。所以温湿度的管理至关重要。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温湿度对防控霜霉病很重要,例如浇水时间的选择,合理的浇水时间应选在晴天的早上,日出之前进行浇水,避免了地温的降低和便于浇水后的温度管理。浇水后当天中午,将棚室内温度提高到35摄氏度持续50分钟,再开始通风,能迅速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也利于温度防控发挥作用。由于前期棚室内的底肥充足,植株吸收氮素较多徒长时,容易造成植株内部碳氮比例失调,形成对霜霉病的感性,极易受到霜霉病的危害。所以,在植株生长前期,应该通过控温控水等措施,进行适当的蹲苗,培养出壮、旺但不徒长的植株,使叶片积累养分多,增加叶片的厚度,从而提高叶片和植株的抗病性。这也是为何要在防治药剂中加入糖的原因所在。
   误区二:药剂应用无选择,乱混乱用。
    叶片出现了几个霜霉点,便用药剂对其进行“狂轰乱炸”。病害发生后,要求立即见效果,直接喷施高效的治疗药剂,虽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会使病菌在短时间内产生抗性,更为下一轮的侵染危害埋下隐患。在选择药剂防治时,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防治阶段(病害未发生期、病害发生初期、病害发生严重期),按照用药周期在病害未发生前可以选择保护性的药剂喷施,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百泰等,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保护兼治疗性的药剂,如72%的霜脲氰锰锌,64%的甲霜灵锰锌。病害发生严重期,可以选择两种药剂进行混用,如可以选择40%的氰霜唑悬浮剂500倍+69%的烯酰吗啉锰锌500倍进行混合喷施,会增强防治效果。特别是在黄瓜霜霉病与其他病害如炭疽病或者是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叶枯病等混发时,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不宜多种病害一起用药。多种病害混合发生,应该根据天气、棚室内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选择主要的病害进行优先防治。黄瓜霜霉病一般与炭疽病混合发生,所以在防治时,可以一并用药,如果是还掺杂有细菌性病害,可以“先治霜霉和炭疽,后治角斑和叶枯”。再者,用药时往往一并用药,主次不分。在用药前一定要区分感染霜霉病的中心病株和发病的初侵染源,进行重点防控,不是只通过一味的喷药解决。比如,位于前脸部位的植株,因为前部滴水严重,湿度大,所以一般成为霜霉病的重灾区,对于这些植株一是要及时喷洒药剂,二可以通过用内吸性药剂灌根的方法,从根部用药,上下传导进行治疗,如用8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灌根,每株灌3两药水,能起到优异的防治效果。
农中仁者 发表于: 2014-8-21 17: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顶一下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