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品种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6021 | 回复数:2

发表于: 2011-1-25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整理了大半天,琢磨着还是先放上来吧。人多力量大啊,大家有什么新的药剂我没整出来的可以帮忙提出来!旧的有些药剂我没列,呵呵,。有新药剂欢迎提出!我会更新!有什么错误恳请指正!   
  
    就目前而言,我以为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并未受到过多的重视,目前,在剂型日趋环保、省力或功能性化的今天,我本人觉得内吸性药剂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目前正在网罗,等待明年开春正式验证。在内吸性药剂品种中,最常药剂以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素类和烟碱类的品种居多。
    ⑴杀虫双
如果不是害虫抗药性增长,这该是多好的一个药剂啊!杀虫谱广,作用方式多样,内吸作用极强,能防治水稻螟虫、纵卷叶螟、稻苞虫、蓟马、叶蝉、飞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菜螟虫等等等。但是利润空间小,目前主要用于复配或与其他药剂混用。
    ⑵杀虫单
一个与杀虫双相近的品种,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该药主要用于防治甘蔗、水稻等作物。
  (3)杀螟丹
    杀螟丹,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线虫,至今仍被登记在多种害虫的防治上。
    (4)氧乐果
    目前仍被应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飞虱、介壳虫等。
     ⑸二嗪磷
     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螟蛉、稻蓟马、稻象甲、稻水象甲、稻杆潜蝇、稻瘿蚊、纵卷叶螟、棉铃虫、红蜘蛛等等等。就是毒性高,还很臭。
   (6)氯唑磷、特丁硫磷、灭线磷等等
   (7)灭多威
    虽然还是存在灭多威没有内吸作用的说法,但是我本人的试验数据还不足以下定论,前段时间跟大伙做了个预实验,有,明年我还会继续做。
    (8)克百威
     一些国家已禁止登记,我国目前也只能用在土壤处理。
    (9)丁硫克百威
    (10)速灭威
    对稻飞虱、稻叶蝉和稻蓟马,以及茶小绿叶蝉等有特效。
    (11)涕灭威
可防治蚜虫、螨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和食叶性害虫,对作物各个生长期的线虫有良好防治效果,同时可防治昆虫为媒介传播的多种病害。
(12)丁醚脲
    丁醚脲是一种选择性杀虫剂,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蚜虫、茶树茶小绿叶蝉、蔬菜小菜蛾、菜粉蝶和夜蛾、果树红蜘蛛等。
(13)双甲脒
    广谱杀螨剂,具有多种毒杀机制,其中主要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具有触杀、拒食、驱避作用,也有一定的胃毒、熏蒸和内吸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螨虫、蚜虫、蚧虫、棉铃虫、棉红铃虫等。
(14)吡虫啉
    烟碱类,05-06年着实大大火了一把,后由于大量使用,抗性发展迅速,褐飞虱基本达到高抗或极高抗性水平,现在渐渐安分下来。
    使用情况主要为防治水稻、棉花等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蓟马、白粉虱及马铃薯甲虫和麦秆蝇等,也用于防治果树害虫如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桃蚜、梨木虱、卷叶蛾、粉虱、斑潜蝇等害虫。   
      (15)噻虫嗪
即阿克泰,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
我亲自做过试验,对飞虱内吸作用还可以,但是比不上烯啶虫胺。
      (16)烯啶虫胺
    本人亲自做的试验证明,烯啶虫胺内吸作用还可以,我是育盆栽水稻,在盆底打洞,然后从盆底施药液,药后7天才开始接褐飞虱,然后1天即可达到100%死亡率。不过室内终归是室内,我在实验上很多地方也还不够完善,明年肯定还会做。
      (17)噻虫啉
噻虫啉是一种新的对刺吸口器害虫有高效的广谱杀虫剂,根据作物、害虫及施用方式不同,其用量为48-180g a.i./hm2 。5年田间试验表明,噻虫啉对梨果类水果、棉花、蔬菜和马铃薯上的重要害虫有优异的防效。除对蚜虫和粉虱有效外,它对各种甲虫(如马铃薯甲虫、苹花象甲、稻象甲)和鳞翅目害虫如苹果树上的潜叶蛾和苹果蠹蛾也有效,并且对相应的所有作物都适用。
      (18)呋虫胺
    关于这个药剂我在之前的帖子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当然帖子内容是从一篇文献整下来的)。08年我师兄曾经拿来测定其对褐飞虱的毒力,其LC50在0.1-0.5ppm之间(各地不一)。在国内,我还见着这个药剂。
       (19)氯噻啉
    以实验室饲养的蚕豆蚜为测试对象,采用综合毒力测试法(浸茎加浸渍法)、浸渍法、浸茎法等三种方法,对氯噻啉进行毒力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氯噻啉有较强的触杀和内吸活性,内吸活性高于触杀活性,综合毒力高于单项触杀毒力或内吸毒力。
       (20)噻嗪酮
    噻嗪酮对褐稻虱若虫有很高生物活性,并具有杀卵作用。噻嗪酮从根到茎的内吸转移作用微弱.而从叶到茎之间的转移作用明显。噻嗪酮从植株的根转移到茎的若虫死亡率仅 1 3.05%,而从叶转移到茎或茎基部转移到茎上部的若虫死亡率可达到 61.8~72 8%。
      (21)氯虫苯甲酰胺
    08年,我大三,上课的时候老师提起康宽,一度崇拜。到了毕业的时候拿去打稻纵卷叶螟,效果还挺不错。做了预实验,存在内吸作用。        
      (22)氟虫腈
    即锐劲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主要是阻碍昆虫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氟化物代谢,对鳞翅目、蝇类和鞘翅目等一系列重要害虫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23)丁烯氟虫腈
     相关文献显示具一定内吸作用,我个人对这个药很感兴趣,室内对褐飞虱毒力还很不错,有次我拿去大田打,没什么明显效果,明年再试试。
      (24)吡蚜酮
    吡蚜酮属新型内吸性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可以专一性阻断昆虫取食行为,使受药蚜虫立即停止取食,尽管还能运动,但因产生不可逆转的拒食作用最后死于饥饿。
      (25)螺虫乙酯
螺虫乙酯是一种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害虫的新型杀虫剂,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螺虫乙酯是一个新的双向内吸性广谱杀虫剂,持效期可长达8周。
关于具体的螺虫乙酯资料,之前在论坛也已经发表帖子了,可以搜得到。
发表于: 2011-1-25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有些是老药了,但确实都是常用的品种
发表于: 2011-8-23 07: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的不错,有老有新,新旧搭配,挺好的。支持一下!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