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3505 | 回复数:0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每亩残留地膜量已经达到16.88公斤,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5倍,最高残膜量达49.8公斤/亩,减产量达12%。 上世纪80年初期引入的地膜覆盖技术,曾让我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农业高产稳产之路,尤其对三北地区的不良农业气候环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然而,当年促进农业增产的“白色革命”,今日却演变为导致农业减产的“白色污染”。 国内乃至全世界耕地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当属新疆—棉花主产区。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棉农连续多年大量使用地膜,尤其是为节省成本使用厚度低于国家标准的超薄地膜,地膜容易破碎,且无法回收和清理,成为农田永久垃圾。残留地膜严重影响到作物发芽生长,造成减产。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新疆地区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整个新疆地膜覆盖总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约占全国的1/4以上。 201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召集有关部门召开的新疆农用残留地膜污染问题座谈会上,为治理“地膜残留”,提出加快立法,强化监督;修订完善农用地膜标准;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资金补助;扩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范围;将地膜使用及回收纳入全国财政补贴范围;设立地膜回收利用自治区专项资金和补贴政策;加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强舆论宣传等八项措施。 从2013开始,新疆投入3800万元实施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首批有12个县市被纳入试点范围,在示范区严格使用标准,引导农民采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禁止厚度小于0.008毫米地膜的应用。同时通过以旧换新的形式,对农民回收残膜和使用0.01毫米以上厚度标准地膜进行补贴。然而由于这一政策的覆盖范围过小,数千万元资金所起到的辐射作用非常有限。有关专家也认为应尽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产的国家标准。 而在全国范围内,我国每年要使用超过110万吨地膜,占全球地膜使用量的3/4以上。我国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近3亿亩,未来10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仍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目前,仅有少量的地膜得到了回收,更多的则没有得到回收再利用。随着中国农用地膜使用量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可降解地膜应用前景可期 回收地膜和开发可降解地膜是目前世界上解决地膜污染的两个方向。河北奥柯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氧化生物降解地膜,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使用后能在堆肥、土壤、水和活化污泥等环境下,被微生物或动植物体内的酶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这是治理白色污染最便捷的方法。 氧化生物降解地膜为农民省去了回收残膜和处理这两个环节,并且生物降解地膜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做得比较薄。随着逐年提高的残膜捡拾费、废物管理费用,降解地膜的综合使用成本更低。 虽然从2008年开始,云南等一些地方也陆续组织过实验项目,但由国家农业部出面组织的应用示范实验从2013年才开始。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相关人士透露,协会内部专家和多家企业在2013年进行了相关的可降解地膜的农田实验,并在今年年初的全国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应用实验总结交流会上研讨验证,并将进行后续实验,未来推广工作也将列入日程。相关应用实验已在河北平泉县获初步成功,并作为黄淮海地区惟一应用试验通过验收。 目前进入推广阶段的奥柯柏公司具有占地80亩的生产研究基地。产品通过了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专业部门对拉力性能的检测,SGS国际标准检测机构对热氧化降解性能的检测以及产品无毒性-重金属含量的检测。除了与河北省各农业局的合作,2011-2013年氧化生物降解地膜在内蒙、辽宁、吉林、甘肃、山东、新疆等省进行了大田示范试验。 政策将出台土地治理有法可依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表示,环保部正在编制《土壤治污行动计划》,作为土壤治理的纲领性文件,该计划有望年内出台。未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从耕地优先保护、污染源控制、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实行土壤修复示范点、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等5个方面展开。 同时,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已经成立了由环保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参加的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以及由环境法和土壤环境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初步形成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草案)。 政策的积极跟进预示着农业耕地污染治理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疆、宁夏等地区的针对农业耕地白色污染的专项行动也纷纷步入实施阶段。 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渐进完善的政策环境指引下,多家企业在可降解农膜实验和推广领域的精耕细作,可降解农膜产业有望迎来爆发期,或将达到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并成功实现地膜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产业规模较小,是造成该产品成本高的原因,限制了市场发展,而市场局限又限制了产业规模。中国塑协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帮助完成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实验与示范。其次,国家应制定长期稳定的财政补贴政策,将全国农用地膜逐步切换为完全降解地膜,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最后,国家制定相应政策,由中国塑协牵头,把完全降解塑料从上游的单体原料,到树脂合成,以及下游制品的加工应用进行垂直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创造一个新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促进该行业的升级换代。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