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打开增粮新天地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834 | 回复数:0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1-1-27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头企业、合作社在粮食生产中的创举让农户惊叹:“粮食原来可以这样种”

  机制创新打开增粮新天地

  

  1月17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小陈庄853名社员,来到南阳乐民农业科技同喜小辣椒合作社领取1.85万元年度分红款。据了解,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广大社员发展小辣椒种植,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崔培林摄

  2010年夏收前夕,记者来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省桓台县,与以往不同的是,农业局局长韩其凤没有带记者直接去看麦子,而是先转了几家合作社。记者当时很是有些纳闷。到年底,农业部做出了关于表彰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表彰了一批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有30人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而这些标兵,许多就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头人。这个时候,记者仿佛明白了,一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农业局长为什么那么重视合作社。

  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是粮食生产的主体,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靠的是政策引导有力,科技进步给力。那么要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机制创新就是潜力所在。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身边的企业,自己的组织,他们的活力代表亿万农民的创造力。从2010年粮食实现新跨越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给我国粮食增产带来的蓬勃生产力。

  龙头企业大手笔引领产业方向

  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中丰店村党支部书记薛拓现任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陕西现代农业托管公司总经理、陕西中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土地规模经营20多年的探索在2008年有了突破,这年,他创造了全国独家粮食增产土地托管模式,对长安区3800个农户的1.61万亩粮田实施了集中托管。实现了从种到收的“九个统一”,从产量到效率的“七个提高”,从成本到投入的“四个降低”。2010年,长安土地托管实现了“三个突破”:面积突破3万亩,达到3.01万亩;区域突破行政区划,实现跨区县发展;粮食生产效益突破困境,2010年,平均亩产达到1053公斤,比全区平均亩产增产348公斤,增产49%。农民亩均增加收入659元。2009年5月,薛拓创办了全省首家农户用土地作价入股的陕西中丰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10户,入股土地1174.3亩。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南湾湖办事处的郑四海规模化种粮已经13年,多次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称号,是全省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他先后在益阳市、岳阳市、湖北省大冶市建立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到2010年承包面积达24400亩。2008年底,他注册成立了“益阳市四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集水稻大面积种植、良种繁育、农资经营和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公司建有10000亩种子繁育基地、14400亩优质稻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年生产能力12000吨大米的“相知米业”加工厂。郑四海一步一个脚印,“十二五”规划做强1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一个享誉全国的“相知”大米品牌。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关键措施。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平凤乡嫩江村的宋相池从2000年开始从事粮食生产,现在经营的面积达到15300多亩。2005年,宋相池还创建了松原市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全自动稻谷加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宋相池相继开发了“德佶”牌和“二马泡”系列有机和绿色精制大米,申报了“德佶”牌大米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作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高度重视粮食效益的提升,先后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摸索出一套标准化栽培模式。为促进农户落实标准化生产,他成立了前郭县万亩良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300户。

  没有科技到位,就没有今天的粮食产量。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三堆岭村的胡成来在2002年就建立了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了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依托“公司+科技+经营网(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10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和示范项目30项,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100%,马铃薯机械化起垄率达95%。2010年,公司承包的15000多亩基地全部种植马铃薯,单产2500公斤,种粮年收入1亿多元,带动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他们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各1万亩,国家“无公害”和“绿色”马铃薯生产基地达3万亩。“出口型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九华”牌马铃薯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远销东南亚。

  合作社多举措寻求效益突破

  对于合作社来说,发展粮食生产,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科技种粮的具体运作上结合当地实际实现创新与突破。许多种粮大户的实践表明,潜心农业摸规律,抓住时机就发展。急于求成不可取,因地制宜最重要。

  辛俊银是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从2003年开始探索大规模粮食集约化生产经营。到2010年,承包土地699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868亩(含复种)。粮食作物平均亩产589公斤。在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土地集中流转模式和大规模粮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包括:直接租赁、承包开发、土地入股。经营管理模式包括:直管式、托管式、共管式、合作式。通过规模开发,不仅提高了种粮效益,而且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他采取的高效模式效益剧增,平均亩增效300元以上。他流转的土地平均每亩承包费440元,逐步形成了“以承包经营为主线,由小到大,滚动发展,循序渐进”的流转思路,全面提高了土地承包水平和质量,保持了土地规模开发和经营效益及社会影响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叶升镇地三村的包立新1995年创办了宁夏正鑫源农机有限公司,2008年成立了宁夏汇丰源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为规模化种植、改善种植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资金技术保障。青铜峡市叶升镇的“地三”大米,曾被誉为“宫廷贡米”,近年大米品质下降,增产不增收。2009年初,合作社在叶升镇地三村流转土地经营权2600亩,建设全区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2010年又在三个村子流转土地5700亩。合作社按照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规程实行集约化生产,亩产达到604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535万元,增加劳务收入295万元。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由原来每亩地800元提高到1100元以上,比没有流转土地的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柳家乡东青村的周文江2004年开始承包了200多亩耕地,2009年增加到5900亩,2010年实现新突破,达到10800亩,粮食总产实现6856吨,家庭年粮食收入达330万元。他先后引进玉米新品种20多个,2010年玉米新品种覆盖率100%,亩产620公斤,比周边农户增产30%以上;水稻新品种覆盖率100%,亩产670公斤,比周边农户增产15%以上。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2008年开始投资农田基本建设开发工程,固定资产投资达300多万元,他承包的土地达到了中高产田的标准。2008年他成立了柳家乡文江玉米生产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周边农户免费耕耙、收割面积3000多亩。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华原村的刘宏伟2005年组建了和平乡宏伟农机合作社后,开始在华原村发展杂粮种植,并创建了“一本堂”杂粮品牌。2009年,他结合当地旱田多、集中连片,并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实际,将137个农户的2400亩土地承包下来,开始集约化种植膜下滴灌玉米。2010年,又有753个农户的9100亩耕地流转过来,11500亩膜下滴灌玉米单产达到了948.5公斤,实现总产2182万斤,亩增效益500元。但在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之初,多数群众持观望态度。刘宏伟在生产过程中,在玉米的每一个生长阶段他都将两种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尤其是收获后,两者之间的效益差异,让群众真正认识到了膜下滴灌玉米增产、增收、增效的结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