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2364 | 回复数:0
测土配方如何计算施肥量 当前,配方施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热点。一般情况下,测土配方施肥表采用的推荐施用量是纯度氮、P2O5(五氧化二磷)、K2O(氧化钾)的用量。由于各种化肥的有效含量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农民不易准确把握用肥量。假设一块地推荐用肥量为每亩纯氮8.5kg,P2O5 4.8kg,K2O 6.5kg。 单项施肥其计算方式为:(推荐施肥量÷化肥的有效含量)×100=应施肥数量。计算查得如下结果:施入尿素(尿素含氮量一般为46%)应为(8.5÷46)×100=18.4kg;施入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中P2O5的含量一般为12%—18%)应为(4.8÷12)×100=40kg;施入硫酸钾(硫酸钾中K2O的含量一般为50%)应为(6.5÷50)×100=13kg。 施用复合肥用量要先以推荐施肥量最少的肥计算,然后添加其它两种肥。如某种复合肥袋上标示的氮、磷、钾含量为15:15:15,那么,该地块应施这种复合肥:(4.8÷15)×100=32kg。由于复合肥养分比例固定,难以同时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因此,需添加单质肥料加以补充,计算公司为:(推荐施肥量-已施入肥量)÷准备施入化肥的有效含量=增补施肥数量。该地块施入了32kg氮磷钾含量各为15%的复合肥,相当于施于土壤中纯氮 32×15=4.8kg,P2O5和K2O也各为4.8kg。 根据表上推荐施肥量纯氮8.5kg,K2O6.5kg的要求,还需要增施:尿素(8.5-4.8)÷46%=8kg,硫酸钾(6.5-4.8)÷50%=3.4kg。 一、作物营养、土壤性质与施肥 1、作物需要哪些营养元素? 答:作物从种子发芽到最后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基础条件之外,还需要多种营养元素。目前确定的有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钼、硼 、氯等。其中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占作物干物质重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称为大、中量营养元素,简称大中量元素;铁、锰、铜、锌、钼、硼、氯等含量占作物干物重的万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甚至更低,这些称为微量营养元素,简称微量元素。 2、营养元素之间能不能互相代替? 答: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的含量差别,可达十倍、千倍甚至数百万倍,但是不管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互相代替,这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律”。例如作物缺氮,生长缓慢,老叶黄化,除施用氮肥外,施用其它任何肥料都不能减轻这种症状。 3、不同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有什么区别? 答:不同作物之间,需要营养元素的区别主要在于数量、比例、时期以及对某些特殊元素的需求方面。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需要养分的数量与比例也不相同,这是由于作物的遗传基因不同造成的。某些作物还需要一些特殊的元素,如水稻需硅、大豆需钴等。 4、作物叶部为什么能吸收养分?与施肥有什么关系? 答:喷在叶面上的肥料可以通过气孔和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再通过原生质膜进入细胞内部。叶片能够吸收养分,为施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这就是叶面施肥。叶面施肥的优点:一是养分利用率高,吸收运转快,节省肥料;二是解决土壤对养分的吸附固定,使养分有效性降低的矛盾;三是表土水分缺乏,肥料无法从根部吸收,叶面施肥可以作为补救措施;四是作物生长后期,根系老化,根系活力下降,养分吸收减少,叶面施肥可以补充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五是叶面施肥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 5、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吸收养分有什么区别? 答:作物在不同生育期中,对营养元素需要的数量、浓度和比例有不同的要求。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吸收养分的规律是: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养分的吸收量逐渐增加,到成熟期又趋于减少。不同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比例也不相同。小麦、水稻、玉米等单子叶作物,养分吸收高峰在拔节期,开花期则有所下降;而双子叶作物如棉花等,吸收养分高峰在初花盛花期。必须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吸收养分的特性,确定施肥数量、比例,以满足作物需求。 6、什么叫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与施肥有什么关系? 答: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育影响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作物因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而受到的损失,即使以后该养分供应正常时,也难以补救。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要量和吸收量都是最多的,这时期也正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养分的需要,其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7、不同土壤施用同样肥料,效果为什么不同? 答:不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不同, 施肥效果也不同。肥沃、有效养分含量高的土壤,施肥效果差;有效养分含量低的土壤,施肥效果好;保肥性、供肥性好的土壤,肥料施入后不易损失,利用率高,容易发挥肥效;保肥和供肥性差的土壤,肥料施入后易损失,或者吸附、固定成迟效状态。不同土壤酸碱性不同,一方面影响作物在土壤上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对肥料的有效性产生影响,直接反映到施肥的增产效果。例如速效磷肥,施在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上,易转化成植物难以吸收的迟效磷,影响磷肥的当季施用效果。 8、同样肥料施在不同深度,效果为什么不同? 答:不同作物根系发育程度不同,即使同一作物不同生长期,根系在土层中分布的深度也不相同。合理施肥应该把肥料大部分施在根系密集的层次,施在根系活力最强的部位,这样有利于作物吸收。小麦、水稻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内,而棉花的根系大多分布在10-40cm土层中,因此同样肥料对不同作物应施在不同深度。 9、不同气候条件,施同样肥料,效果为什么两样? 答:作物生长状况以及施肥效果,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气候条件下,气温和地温大不相同,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生长、根系发育,也影响土壤中肥料的转化以及根系对肥料的吸收速度和数量。如水稻适宜土温为30-32度,棉花土温为28-30度,玉米为25-30度。降雨量不同,土壤水分差异较大,不仅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发育,而且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气候条件对施肥的影响是复杂的,合理施肥不仅要了解作物的营养生理特性,而且还要和外界环境条件结合起来,提高施肥的经济效果。 10、氮肥施多了,为什么有害? 答:在作物生长期,氮肥施用过量,会使作物出现疯长,贪青晚熟,容易倒伏并招致病虫害侵袭,最终导致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过量施氮,氮素在土壤中由于硝化作用,会转变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一种叫亚硝胺的致癌物质,人畜长期饮用含硝酸盐较多的地下水,对健康不利。 11、地会不会愈种愈“馋”? 答:农民常说,土地和人一样,愈种愈“馋”,头一年施多少肥,打多少产量,第二年还施那么多肥,产量会下降,必须提高施肥量,才能维持原来的产量。这话有无道理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有一定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因为土“馋”造成的,而是由于作物收获后带走了部分养分,造成了土壤肥力的耗竭,必须及时加以科学补充。因此要通过土壤化验知道作物收获后,土地还有多少“家底”,什么营养够用,什么肥分缺乏,采取“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做到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这样才能实现节省肥料、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