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4年5月的一期焦点访谈,新闻类的节目往往都比较直接,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农业种植的一个严重问题,长年累月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盐渍化,酸化,地力衰竭还有土壤,水源和大气的污染,还拿一个山东的小麦种植户来举例,他常年施用单质化肥和复合肥,近年来化肥用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亩地用100斤,现在用200斤300斤产量却没有增加多少,而且土地的板结越来越严重。在给出一些数据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根据土壤的需要来施肥,首先农业部的技术人员区按照规定的面积取土壤样品,拿去实验室化验,根据化验结果来配比氮磷钾的含量,俗话说就是缺什么元素补什么元素。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也很好实施,而且测土配方这几年一直是热门话题,可为什么土地没有得到改善呢? 实际情况是有些企业也把这个事情作为企业的宣传口号,打着测土配方施肥的幌子去忽悠农民,完全不负责任的推销自己的产品结果土壤越使越坏。农作物病虫害重茬越来越严重,测土配方施肥完全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就没有落到实处呢?有些基层政府部门也做作为政绩和形式的形象的工程和捞钱的手段。测土配方施肥绝对是好东西,我认为它推广不好有一些原因。 第一,我国的大规模种植还比较少,种植户分散种植的作物不一样,而且用肥的习惯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土壤差异化,检测的数量是巨大的。目前测一个土样, 实际费用从三四百到一千不等,节目中的农民说道:“说心里话,我是不会出这个钱的。”目前国家也不承担这个费用,那只有企业自己来了。由于化肥价格透明,这部分资金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经销商,都很难直接转嫁到化肥价格上。第二,这种化验室并非各地都有。测土后根据结果再组织原料采购、肥料的生产再发运到经销商手中,最终达到农民手里,这个时间没有一个月是搞不定的,所以99%的企业都在靠这种噱头进行宣传而非实实在在的搞什么测土。第三,当然也有企业购买了测土仪器,但多数是给些种田大户和在土地流转较快的地区使用,普通的散户农民根本就用不到。节目中最后提到了中化的智能配肥机一样,带着一些广告噱头,测土仪检测完把结果输在机器上就能制作出肥料。这种机器还没有普及,说到底还是因为价格,一个测土仪几千元,一个配肥机十几万谁来承担这个费用? 大量元素肥在过去现在将来一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那么对于作物品质和土壤我个人认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农户们可能还了解的不全面,但咱们农资人都知道除了大量元素肥料另外三个起决定性因素,中微量元素肥+有机质+微生物,做好这四个方面庄家就能长好。可节目中对于另外三个方面一笔带过。 首先说有机质,那个小麦种植户说:原本用100斤的化肥现在已经用到了200斤甚至300斤,不仅不增产而且还减产,如此则证明——我们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而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缺乏有机质。 现在肥料发酵饲料发酵技术越来越好,一些工农业生产后的废弃物和畜禽粪便都可以进行有效充分的发酵,然后再用作有机肥施入耕地,这样就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为改良打好了基础。那么光有有机质能不能改良土壤?可以的,不过有机肥释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用量较大,有机肥里的有益复合菌也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另一样东西来辅助,金宝贝微生物菌剂,含量可以达到5亿/克,短时间内便可明显改善土壤板结,重茬,固氮溶磷解钾,不仅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及抗逆性。中微量元素肥。这是对应大量元素来说,钙镁硫铁锌硼铜等等,螯合态是比较主流的。 总结一下,想要让土壤变得更好,就大量使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吧。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