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5613 | 回复数:12
众所周知,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离不了农机设备、优质的种子和价廉环保的农药。除此之外,农民朋友还希望有关农资部门服务到位,把服务做到田间地头,得到踏踏实实的服务,渴望明明白白的消费。农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服务需求现象呢? 经过笔者调查走访,发现农民朋友需求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强身健体”练好服务本领 目前,虽然农村各集镇有各种农资门市部,但他们说白了是以商业性为目的,主要是向农民推销农资产品,而从中赚取利润,他们又有几个是从事“科班”出身,又有何病虫害检测工具及第一手田间农作物调查资料?试想,这种连自己都弄不明白庄稼病虫害是怎么个情况,又如何指导其他人呢?另外,即使是镇农资部门(有的地方乡镇叫农经站),试问部门又有几人?乡镇又有多少投资用在农资服务上面呢?据了解现在有的乡镇农经部门连一部农民科技服务的“专线电话”都舍不得装。另外,笔者也建议那些被农民朋友誉为“庄稼医生”的农村科技人员除了起到上传下达作用外,还要放下身段接地气,亲自到乡间田野地头和农民一起耐心沟通攀谈,也许更能掌握一些实际情况和更有话语权,因为经过调查研究出来的东西,它不是空穴来风和闭门造车;这样去和农民兄弟沟通起来,不仅“有的放矢”,而且还能把话说到他们的“心理”去。比如指导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之前应怎样备耕、施肥、选种、拌种、除草、用药等一些防治结合的措施,重点是解决土壤板结、墒情如适、用药安全、以防为主的田间管理办法,而不是等待土地墒情不好去播种、庄稼有了病虫害再去指导。 其次,应及时指导农作物管理 前几年,笔者曾与某地农民朋友谈到关于为何出现小麦赤霉病,造成小麦干瘪死亡及减产问题时,许多农民茫然地说:“上面没有及时指导用药,咱也不知到什么时间防治时机最好呀?”,“俺到集镇农资部门买药,问他们要不要打药,他们说没出现病虫害,那是天灾先不用打”等等。由此观之,从目前农村的这些“专业农资服务机构”来看,确实是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甚至有的是开错了“药方”,让农民朋友用错了“药”,不仅未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他们种田的经济成本人为地增加了。缘于此,建议有关政府部门、乡镇农技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校,每年应该组织这些“专业农资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去及时地到田间地头,把工作场所设置在田间地头;把每日的重点工作放在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的观察、预防和指导上;并仔细倾听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建议,及时帮助农民去解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不要在自己的农资小卖铺里或办公室里“坐而论道”和不切实际的“瞎指导”,最终让农民兄弟对你感到失望、无奈和疏远你,最好不要再让农民朋友对你们及农资服务说三道四。 第三,让农民放心使用农资产品 不管是农资部门、农经站、或者是个体门市部,只要经销农资产品,就必须依靠正规渠道引进农资产品,并保证农民放心购买、放心使用。这里的“放心”有三层意义:一是农民能买到价真货实的农资产品,比如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二是,农资产品不能造假、卖假、推假、吹假。试想,农资部门一旦销售有假农资,农资部门不仅会失去诚信与信任,而且还会“一只老鼠毁了一锅汤”,即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三是,农资的价格要合理。农资价格在目前,一直是大多数农民关心的问题,如果价位偏高或不合理,农民会舍之而另购,或采用同功效的农资产品,因为农民会考虑种田成本,在同等功效的前提下,他们会理智地采取“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譬如某乡镇有一农资推广门市部,多年来做生意中规中矩、很守诚信,在当地有一定的好口碑。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板因为患上疾病去世了,儿子开始打理门店。为了多赚钱,他一改“诚信经营”的传统耍小聪明,便在“农资推销”上煞费苦心,采用推销劣质的种苗、种子掺假、更换农药标签等卑劣手段,待消费者买回种子播种以后,便发现整块农田里农作物,出现高矮不齐和成熟期出现“老中青”子孙三代的情况,农民方知上当受骗,后来所有被偏的农户一起上门要求该店赔偿损失,小老板傻了眼,这下大亏了,可自从这件事被传开以后,他的店铺就有农民再光顾了。由此观之,作为农资部门一定要向农民推广放心使用农资产品,不能坑农、骗农和害农,否则,农资店铺不得生存。 第四,农民希望农资价格不再飙升 据调查,目前皖北地区,小麦、玉米价格每市斤在1.3元以下;大豆每市斤价格在2.3-2.6之间;棉花籽棉价格每市斤在3.5-4元区间徘徊;按小麦亩产800-1000斤、大豆亩产300-800斤核算,除去一亩地尿素施肥50斤成本65元、磷肥2袋80元、机耕机播机种及种子农药费用近200元,在无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那么农民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就是1000余元。(现在农民认为农闲务工比较实惠,又因为种植棉花及其它经济作物太占用时间,所以,棉花及其它经济作物都基本已经不再大面积种植)。可随着农村红白喜事、人情来往费用的不断增多,子女上学、生病就医费用增加,农民纯收入显然不够花。另外,由于农民购买力的下降,导致目前农村农作物消费市场出现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现象,缘于此,农民希望农产品价格随着农作物的价格上升有一定的提升,但不可飙升。 最后,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针对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农民缘何不去调整产业结构及种植特种经济作物呢?为什么棉花价格相对小麦、玉米来说可以种植,反而不种呢?不知大家是否了解,10年前,棉花籽棉价格每市斤3-4元,按照其他物价的涨幅比例,现在应该是8元以上,但如今棉花价格却是4元左右。毋庸置疑,可见是棉贱伤农啊!这就是农民不愿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即使丰产了,但苦于信息闭塞哪里去销售?尤其对哪些“种、养、加”等投资大、风险高、缺技术的项目更不愿去尝试,因为他们亏不起也伤不起!据说某地农户养鸡,一开始高价购入鸡苗,几个月过后当肥鸡需要上市出售时,却正赶上鸡市供过于求的现象,最后亏本卖掉,一气之下带着家人去宁波打工了。农民为何会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尴尬现象?这是因为农村缺少一支活跃在基层的农村经纪人及健全的销售网络,如果有了这些经纪人及健全的销售网络,而且能指导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农民种植特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身为农资人,再言农资事。笔者建议,作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三农的农资服务门店、农资服务的政府机构及有关个人要重新调整服务理念,整合服务资源,并加大农资科技咨询服务的投入成本的同时,必须健全农村经纪人队伍和销售网络,才能确保农资服务机构真正地服务于三农,为农民兄弟真正的排忧解难;否则,即使再多的农资服务机构及门店也解决不了农民朋友的实质性问题,充其量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瞎摆设!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