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叉”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233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5-7-28 17: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有农民朋友反映,有些玉米植株的根部长出了“分叉”, 经实地调查和分析,玉米“分叉”现象是玉米的遗传基础和外部生长环境共同作用造成的。现就玉米“分叉”原因及防治措施简要做以介绍。
    一、玉米分蘖发生的时间和部位
   1、分蘖时间:玉米分蘖最早可能发生在发芽出苗期;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可不必防治。大多数情况下玉米分蘖发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所以对玉米以后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
   2、分蘖部位:一种为玉米分蘖发生在根茎部,也就是临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中耕培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还有一种为分枝于中部多紧接有效雌穗之下方2-4个或更多,有的分枝的旗叶较长,这比较多见于甜玉米品种。

    二、玉米分蘖现象发生的原因
   品种特性:玉米的遗传基础是玉米“分叉”的内因。玉米苗分叉称为玉米分蘖,玉米属于禾谷类作物,“分叉”是禾谷类作物的固有特性之一。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生产上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情况也比较少见。不同的品种,对外界诱导因素的影响敏感程度不一样,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品种“分叉”多,有的品种“分叉”少或者不“分叉”。
   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在受到外界因素的诱导时,腋芽会生长发育,在根茎部形成“分叉”, 一般会在以下几种方式上容易出现。
   1、农药的影响。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控制植株茎秆高度的矮化剂,使玉米苗不能够正常稳定生长,造成小苗卷心、过矮或者顶部生长受到拟制,而营养物质不能够被充分吸收,所以玉米苗开始分叉。
   2、干旱影响。玉米生长期严重干旱,因为水份不够充足,使得玉米在发育时顶部发育受到阻碍,所以就会在下端开始出现“分叉”生长。
   3、密度影响。群体密度过小,容易发生分蘖现象,这在分蘖性强的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分蘖性不强的品种在密度太小时,也会出现分蘖。所以合理的群体密度有利于控制分蘖的发生。
   4、病虫害的影响。玉米遭受某些病虫害时,也会发生分蘖现象。如遭到霜霉病、粗缩病、蓟马为害时,玉米地上部茎节上长出许多不孕侧枝,养分不平衡导致分蘖发生。
   5、生长环境的影响。在肥力较高、墒情充足、气温偏高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分叉”。

    三、玉米分蘖对产量的影响
   一般大田玉米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收获籽粒,玉米植株产生的分蘖会消耗植株体内的有机营养,并削弱主茎的生长发育。另外,由于玉米的大部分分蘖最终不会形成结实果穗,即使能够结实也只是形成一个小的顶生果穗,而且很容易受到病虫的侵害,基本上没有多大收获价值。因此,分蘖肯定会对玉米的籽粒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四、玉米分蘖的防治
   1、选择合适的品种:通过试验种植或比较,选择分蘖性弱或不分蘖的品种。
   2、进行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如株高、叶片夹角大小等,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防止因密度太高造成田间郁闭或因过度稀落导致分蘖发生。
   3、结合中耕培土人工除蘖: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产生的分蘖,只能结合中耕利用人工除去。方法是先拔除分蘖,然后进行中耕培土。一般在苗期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可有效抑制分蘖。

   4、科学管理进行预防:通过采取抗旱措施预防干旱发生、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安全合理施用除草剂等,可有效防止因干旱、肥料不均衡和发生药害而产生的分蘖现象发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