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外企们为啥不搞电商?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209 | 回复数:2

农中仁者 发表于: 2015-8-27 12: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资电商最近可谓是吵得如火如荼,农资外企们在土地流转和作物解决方案上引领行业潮流设立大客户经理推出“稻之道”和“更多水稻”等。可为何在电商这块却迟迟没有进展?与多位业内人士做过这方面的交流给出较为一致的答案是:
  1.  外国佬凭借专利产品老百姓不可或缺没必要搞电商;
  2.  外企是西方人思想非常现实:电商在中国农村还没有土壤(智能终端农村不普及农民不懂互联网农户太散没法快速教育)投入大产出少;
  3.  外企刚刚学会重视渠道搞电商有可能再次打击渠道信心从而影响销售只能忍痛割爱毕竟他们不能一证多品或者像国企那样多品牌化经营;
  4.  没搞明白先看看再说
  以上观点似有几分道理但多是国人认识洋人到底怎么想没人知道。笔者从互联网思维的7字方针--“专注、极致、口碑、快”分析外企得到一个惊天的结果:
  1.  专注:雷军说:“专注就是当你把所有的心思集中在一个型号、一个产品上的时候其实竞争力是很强的这是压强能力。最后因为产品少比同行更了解自己的产品”。FMC从拜耳接手“朴海因”后实现了数倍的增长FMC和拜耳都实现了双赢专注精神产生了价值如此说来外企具备互联网基因。国内企业多年发展法宝--多品牌、多证、多规格模式风光不在开始聚焦品牌打造爆品也印证的老祖宗的名言“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2.  极致:陶氏老产品“大生”持续增长这跟陶氏不断挖掘产品机会分不开;雷多米尔的年度策划书单单目录都是好几页;无论是新品上市前多批次多作物多区域的实验还是标签、宣传海报、PPT上每一个字每个配图都精益求精。他们把产品和工作做到了极致却常被国人取笑太笨太傻。如果国人还是不改变老作风(上厕所时灵光一闪新产品配方就有了)空谈互联网思维才是真傻。
  3. 口碑:外企从进入中国就一直在做消费者教育的工作(发芽盆、小实验、农民会、观摩会)一干就是几十年。外企就是通过消费者的参与和口碑传播一步一步实现了超越一个个产品深入老百姓心中。专利过期产品价格少了一半销量还是赶不上外企为什么?不是质量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外企已经率先占据了农民的心智。
  4. 快:外企善于利用资源(借力政府力量)肯砸钱新产品一上市立马产生轰动效应。
  对比互联网思想的7字方针农药外企各个都是互联网高手。农资互联网推崇的O2O模式讲究线下和线上外企在线下已经先国人一步如果外企利用政府关系以及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将线下零散的用户资源整合到线上那将实现后来者居上。

       以上是本人关于农资电商的一点思考,欢迎拍砖!!!

发表于: 2015-8-27 13: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外企是最适合做电商的
发表于: 2015-8-27 17: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开就看到了专注两个字。有想法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