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丛矮病防治技巧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6462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5-11-16 14: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小麦病毒病,群众称为“坐坡病”。小麦发生丛矮病后,轻者在小麦叶脉间出现断断续续短而细的黄白色或淡黄色条纹。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小、丛生,叶色变黄,叶片细弱呈针状,分蘖增多,大部分不能抽穗,致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联盟 forum
小麦丛矮病的特征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增多,植株矮缩,形成明显的丛矮状。 小麦丛矮病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春季返青期都能感染发病,但发生愈早危害愈重。 冬小麦秋苗二叶期就开始出现症状,首先从叶茎开始,出现叶脉间褪绿或叶茎发黄,以后逐渐向叶尖扩展。轻者在叶脉间出现断续的短而纤细的黄白色或淡黄色条纹或黄色条纹;稍重,这种条纹不受叶脉限制,从叶茎至叶尖形成1—3条跨叶脉平行褪绿条纹,叶脉呈黄色,矮化不显著,能部分抽小穗;重者,植株矮小,叶色变黄,新叶不能伸展,细弱针状,分蘖增多,20~30多个不等,不抽穗。个别也有不增多的,但根系分根少而粗短,并有褐色坏死,这类病株越冬前常常死亡。在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播种后20天即可出现病状。 冬前感病并显症状的病株,分蘖多而细弱,苗色变黄,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 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表现细弱,叶部仍有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严重矮化,一般不能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部分感病晚的病株(冬前没有明显症状)以及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病,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病植株相比,叶色较为浓绿,茎稍粗壮。拔节以后感病的植株只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但籽粒秕瘦。 小麦对丛矮病感病程度及损失的轻重,依感病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苗龄越小,越易感病。小麦出苗后至三叶期感病的植株,越冬前绝大多数死亡;分蘖期感病的病株,病情及损失均很严重,基本无收;返青期感病的损失达46.6% ;拔节期感病的虽受害较轻,损失也有32.9% ;孕穗期基本不发病。

近年来,小麦丛矮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靠近道路、沟渠、林地及闲散地的麦田,灰飞虱很容易自邻田及四周迁入麦田危害。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小麦播种出苗后,第二个高峰期是春季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小麦也逐渐进入返青期,小麦丛矮病会大发生。因此,在小麦出苗后和春季返青期要及早防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合理安排种植制度 小麦平作,不在棉田和其他作物田中套作是控制冬麦区小麦丛矮病流行的关键性措施。小麦播种前施足底肥、翻耕灭草,消灭灰飞虱的适生环境,压低虫源、毒源,有利小麦的生长,减少病毒的为害。  

(2) 清除杂草、适期连片种植 地边、垄沟上的杂草是毒源、虫源的集中地和秋季小麦丛矮病的初侵染源,因此小麦播种前要除净地边、垄沟上的杂草。适期连片种植,避免早播,可减少苗期及地边的为害。  

(3)加强田间管理 麦田灌冻水有利于小麦安全过冬,而对灰飞虱越冬不利。早春抓紧压麦、耙麦,兼有灭虫及增产作用。小麦返青期对病苗早施肥水可以增加成穗率减少损失。  

(4)选用抗耐病品种 此项措施是春麦区防治小麦丛矮病的基础。内蒙古的呼麦三号、黑龙江的东农川春小麦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及丰产性,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5)当小麦出苗或春季返青后,首先要将麦田四周,如邻道路、沟渠、林地和闲散地的麦田。

2. 药剂防治  
(1) 狠抓播种期及苗期防治 秋季是冬麦区药剂防治关键时期。早播田、在秋作物中套种田及与秋作物插花种植的小块麦田是防治的重点。9月下旬播种的喷药2次,10月上旬播种的喷药l~2次,一般防病效果在70~80% ;10月中旬播种的一般可以不喷药。 用10%的叶蝉散可湿性粉剂每亩250g,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50g,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25-30g,均加水50kg喷雾。 套作麦田及小块插花种植田需全田喷药;大片平作麦田一般在地边喷5至7m药带(连同道边杂草及邻近的秋作物地边)即可。  

(2) 小麦返青期治虫 对秋季漏治的麦田、临近秋作物的晚播麦田及稻茬麦田进行全田喷药或喷药带。北京市在3 月中、下旬喷药,河北省中南部在3月上中旬喷药,一般喷1~2次。

(3) 喷洒5~10米药剂保护带,然后全田喷药,重点防治灰飞虱。使用药剂,每亩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加入4.5%高效氯青菊酯乳油20毫升,对水30公斤,叶面喷洒。7~10天一次,连喷2次。如果每亩使用叶面肥,与农药混用,可增强小麦抵抗力,效果会更好。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