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天气下 唱响保温控湿增光主旋律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339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5-12-12 15: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度无疑是冬季棚室蔬菜管理的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进入深冬季节后,温度、湿度和光照是管理的三大重点,更是晴朗天气下管理的三大主旋律。

保温

目前来说,大棚保温设施较为完善,尤其是新建大棚,保温性能好,可以较好地抵御严寒天气,关键是做好棚内温度的调节,将棚温控制在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

植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够生长,温度的变化对于蔬菜果实中营养物质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日温较高、夜温较低,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白天温度较高,在较强光照下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制造更多的有机营养;夜温降低,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增加有机营养的积累。

蔬菜在每一个生长时期,对于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尤其是结果期,果实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受到温度的影响明显,温度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运输。当棚室中温度较低时,低温影响了果实器官的代谢活性,使得果实中糖分的积累降低,同化物在叶片中积累,最终抑制叶片的光合活性。所以进入结果期以后要注意温度的调节。

茄果类蔬菜果实成熟的过程中白天需要温度保持在25-28℃,夜温大约在15-18℃,而瓜类蔬菜结果期温度要求白天大多在28-30℃,夜温控制在15-20℃。这样的温度条件,正好适合蔬菜营养物质向果实中积累。冬季白天应促进温度的提高,可以将白天温度保持在生长适宜温度的上限,以促进棚室墙体和地面的热量吸收,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加快叶片制造营养物质的速度。冬季夜温的保持也很重要,保温设施完善的大棚在晴天时要注意适当早拉晚放,减少热量积累,避免夜温过高;而保温设施不完善的棚室,则要做好保温工作,尤其是遇到强寒流时,要加强保温措施,减少热量的散失,避免棚内出现冷害、冻害。

棚室的前脸是温度最低的地方,是棚室中保温的重点部位。菜农还可通过设置防寒沟,阻隔室内热量向外传导,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大棚保温效果。尤其是对于定植在棚室前脸处的蔬菜来说,作用更是明显。防寒沟的设置方法,一般要求宽为30-40厘米,深40-60厘米,长与温室相同。先在沟内四周铺上旧塑料薄膜,再填入锯木、树叶、碎稻草、麦秸、玉米秸等填充物,将填充物包住,以防止雨雪水渗入填充物,降低保温效果,然后埋土踏实,使其高出地面5厘米-10厘米,且北高南低成坡状,以防以温室前屋面流下的雨水渗入棚内,降低防寒效果。

另外,大棚后墙是棚室热量储存的主要地方,也要引起菜农的重视。可在大棚后坡墙体上覆盖一块旧棚膜,防止雨雪水浸湿棚体,影响墙体的保温性和使用寿命。
控湿

地面盖膜能有效控制棚中的湿度升高,主要是减少了地面水分的蒸发,减少了棚内空气的含水量。结合地面盖膜,灌水时进行膜下暗灌就更完美了,是控制棚室湿度升高的有效办法。地面盖麦草也能降湿,只是效果比盖膜差些,但能年年增加土壤有机质。越冬蔬菜大棚的南边往往有一堆土在承受棚膜上下流的水,湿度大且长时间不干,所以附近的蔬菜发病早而且严重,往往成为发病中心,造成棚室中蔬菜病害的再侵染源,以塑料膜将这块土覆盖,把水从膜下引流到棚外以达到防病目的,已是目前寿光菜农的共识。

避免棚中湿度升高也是应着重注意的。首先是浇水要看天气,要选晴天浇水,避开阴天;其次是浇水后应把棚温升高几摄氏度,以利于降低湿度,也有利于浇水后地温的回升和恢复,通常棚温提高2-3℃;再次是适当把防病喷洒的药剂由喷液改为粉尘剂或烟雾剂,从而减少棚中水分的绝对含量。另外,喷用农药或叶面肥要掌握原则,即喷到叶子上不能长时间不干或冬季不可在闭棚前喷用,以减少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湿度升高。

增光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的来源,作物90%以上的产量来源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是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随着冬季扣棚盖苫保温,光照时间缩短,特别是在冬季连阴天的情况下,常表现为光照不足,危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记者认为:采取增光措施,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其措施有:

一是更换新膜并保持清洁。可用透光率高的农膜,并勤擦拭农膜,保证农膜表面的清洁。

二是地膜覆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覆盖白色地膜,而不要覆盖黑色地膜。因白地膜反光,可增强植株中下部的光照强度;而黑地膜吸光。

三是后墙悬挂反光幕。

四是及时整枝摘叶,增强田间的透光性。
激抗菌968壮苗棵不死 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