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150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6-3-12 09: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23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总产达到1.3亿吨左右;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今年是我国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开局之年。从2015年1月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到今年正式发布《意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是将马铃薯主粮化作为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来抓的。

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开发,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农业结构调整,更关系到种植户的切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周密考虑和部署,尽可能避免给农民传递错误信号,导致农民盲目扩种,进而造成滞销伤农。换言之,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开发,一定要发挥产业开发的拉动作用,从而带动农业机构调整,带动农民种植马铃薯,千万不要造成农民大量种出马铃薯来,结果卖不出去,再由国家推动产业开发的局面。这是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开发最核心的问题。

既然产业开发在前,不妨来看看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适宜主粮化品种的问题。长期以来,马铃薯品种研发一直以高产、抗病、高淀粉为主要目标,还跟不上主粮化发展的要求,品种类型单一,专用型品种少,尤其是加工品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国宏认为:“真正符合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还没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种薯的需求量将超过1800万吨。这为研发专用型的马铃薯品种提供了巨大空间。

其次,马铃薯主粮产业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其开发成果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能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关系到消费者是否能够顺利培养起马铃薯作为主粮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众所周知,马铃薯在我国一直是以蔬菜的形象出现的。南方大米,北方白面,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作物的意识根深蒂固。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需要针对人们的口味开发出适宜的产品,而且该产品的消费成本应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据媒体报道,有科研机构已经成功研发出土豆面条、土豆馒头、土豆贴饼等主粮产品,再精细地分为薯条、薯片、薯饼、薯粉等,有些产品马铃薯成分达50%。但是口味如何,成本及销售价格能否被人们接受,却少有涉及。马铃薯全粉“5斤马铃薯才能出一斤粉”,反观小麦的85粉,100斤可以出85斤面粉,剩下的15斤麦麸还能做饲料,稻谷和玉米的产出率更高。可见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不仅如此,进入马铃薯产业开发,可以预见的储藏设备、深加工设备、食品加工厂等必须的硬件,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单是初加工环节就有清洗、去皮、切片、烘干、粉碎等诸多工序,可见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产业化工程。

再有,即便人们从饮食和消费上能够顺利地接受马铃薯主粮化,那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以前的马铃薯蔬菜消费和如今的主粮消费,会不会产生此消彼长的抵消。这很现实,人们在天天吃马铃薯馒头、面条的情况下,还会继续吃酸辣土豆丝和土豆炖牛肉吗?如果马铃薯作为主粮的消费增长了,而作为蔬菜的消费却减少了,其产生的市场增量会有多少,究竟会对产业开发产生多大的拉动作用,值得慎重研究。

但值得肯定的是,从此次农业部发布《意见》的内容来看,始终在强调“产业开发”,其出台的鼓励政策,也基本围绕“产业”展开。这应该清晰地传递了一个声音:对普通农民来说,尤其是传统种植区之外的农民,种植马铃薯或是扩大种植规模,应该谨慎一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破解过去传统三大主粮价格倒挂、市场难以消耗以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开发具有易耕种、产量高、易消费等诸多优点,无疑是农业调结构、转增长的一步好棋。但赢棋的关键,还要看农民种出来的土豆能否卖掉、能否增加收入。

近日,政府部门引进项目,下大力气鼓励农民种植,结果卖不出去、让农民损失惨重、哭爹骂娘的事例不少。今天,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开发,但愿不要让农民再遭罪。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