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不假,病虫害却没治住,这是为啥?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328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6-3-16 1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药药不是万能的,农药不能解决植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但喷洒农药又是目前防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此根据我们的经验谈谈一些常见的用药误区。

一、没有害虫先打药
我们对“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可以说耳熟能详。有人提出在春季给植物统统都打一遍药,期待这样可以避免植物发生病虫害。出发点没有错,但预防就是没有病虫先打药吗?当然不对。那么该如何把预防为主科学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呢?

一般来说没有发现害虫不要打药。我们现在用的药多数是触杀剂或胃毒剂,也就是说要接触到害虫身体或被害虫吞食进入体内才会发生作用。而我们提倡在害虫发生初期用药,是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作用并减轻植物的受害程度。

病害由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我们发现植物表现出受害症状(如叶斑、叶枯等)时病菌已经侵入植物体一段时间了,因此对于病害我们是提倡提前预防的,但应掌握各类病害的发生时期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打出提前量进行喷药预防。

二、病虫不分用错药
常用的农药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除草剂等,前两者应用最多。一些生产单位在发现植物有受害症状后急于治疗,买回来农药就喷,甚至多次喷药都不见效。原因是病害却错用了杀虫剂,这样的例子绝不少见。

因此,当植物出现受害症状后,首先要判断是病还是虫,是什么病什么虫。如果自己无法诊断,建议最好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后用药。

三、原因不明乱选药  
现在的农药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真容易选错药。我们都知道植物病害的病原菌有真菌、细菌、病毒等,他们的选药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看到植物出现了病害的症状而没有搞清楚病原的种类,如病毒病用了杀真菌或者细菌的药是完全没有作用的,不仅浪费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延误了治疗时间,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治病一定要对症下药。

四、时间不对白用药
并不是所有的病虫喷了药就一定有效,这是由病虫害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决定的,如常见的介壳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虫体都有一层蜡质的保护层,使药液无法进入虫体发挥作用,此时喷药几乎很难奏效。因此我们多选择在没有保护层的初孵若虫期施药,这个有效时间往往很短暂。因此,除了选对药,还要选对施药的时间。

五、不看说明乱配药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急于治好植物的病虫害或者怕药不好使,在配药时随意提高药液浓度,这样植物不但容易产生抗药性,还极易产生药害,是十分错误的做法。与之相反,随意减少药量同样达不到防治效果。

因此我们在用药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浓度配比即可。

疗程不够难见效  有些病虫害可以药到病除,一次见效。而有些则需要间隔数天连续几次用药方能彻底根治。如虫害中的红蜘蛛、蚜虫,往往世代重叠,即卵、若虫、成虫并存,而大部分药剂对卵是没有作用的,因此需要在害虫不断孵化过程及药物有效期内连续施药2次至3次。病害的防治一般都需要间隔3天到5天连续喷药3次。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一些问题,道理并不深奥,一点即明。希望我们都能够走出误区,科学、合理地用药,确保植物的健康成长。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