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4525 | 回复数:0
4月 11-12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市)的测报技术人员和科研教学单位的植保、气象方面的专家,在分析病虫害发生基数、品种布局及生长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6年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呈重发态势,程度重于常年,接近上年,小麦赤霉病、穗期蚜虫呈大发生态势。 一、发生趋势 小麦中后期病虫以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为主,叶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胞囊线虫病、地下害虫、一代粘虫、灰飞虱、麦叶蜂、麦茎蜂、土蝗等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为害。其中,小麦赤霉病、蚜虫呈大发生态势,白粉病、叶锈病偏重发生,条锈病、纹枯病、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预计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约7.23亿亩次,占全生育期发生面积的7成多,其中,病害发生3.52亿亩次,虫害发生3.71亿亩次(表1)。 表1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区域预测表
(一)小麦重大病害 赤霉病总体大流行,接近上年,重于常年,发生面积达1亿亩以上。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大流行,黄淮北部偏重流行,华北南部、西北大部中等流行。药剂预防适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长江中下游、江淮为4月中下旬,黄淮、华北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为5月上中旬。 条锈病总体中等发生,轻于上年和常年,发生面积2250万亩。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四川盆地西北部沿江河流域、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晚熟麦区、新疆伊犁河谷和塔城盆地偏重流行,陕西关中西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河南南部中等流行,其他麦区偏轻或轻发生。流行盛期,江汉和汉水流域为4月中下旬,黄淮、华北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西北冬麦区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春麦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 白粉病总体偏重发生,接近上年和常年,发生面积1亿亩。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大部麦区偏重发生,华北、西北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发生盛期,长江中下游、江淮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黄淮麦区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华北和西北麦区为5月份。 纹枯病总体中等发生,接近上年和常年,发生面积2560万亩。其中,江淮和黄淮大部麦区偏重发生,华北南部中等发生,西北、长江中下游麦区偏轻发生。发生盛期,长江中下游、江淮南部目前已开始侵茎,黄淮海和西北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二)小麦重大害虫 蚜虫总体大发生,重于常年,发生面积2.07亿亩。其中,黄淮海大部麦区大发生,江淮、西北大部偏重发生,其他麦区中等发生。穗期达危害盛期,长江中下游为4月中下旬,江淮和黄淮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华北和西北冬麦区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西北春麦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 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接近上年,轻于常年,发生面积2670万亩。其中,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河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成虫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二、预报依据 (一)赤霉病田间菌量充足,其他病虫基数偏低 赤霉病常发区稻麦、玉麦连年连作,秸秆还田面积比例在90%以上,稻桩及玉米秸秆子囊壳带菌率高。其中稻桩株带菌率,湖北江汉平原和江苏平均在10%左右,浙江为6%,安徽一般为1.0%-5.5%,上海为1.2%,各地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江汉平原、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区病菌子囊壳成熟度在一般在11.1-47.5,沿淮地区在10以下,孢子释放时间与小麦易感病期吻合度高。 条锈病由于拌种和菌源地春病冬防等措施的实施,目前病情是2011年以来较低的一年。截至4月12日,西南、江汉、黄淮、西北等麦区9省(区、市)301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649.8万亩;发病县数比上年同期减少22个,与近 5年平均值持平,发生面积比上年和近5年同期平均值分别减少49.7%和21.5%。目前,条锈病在西南地区东部和江汉平原扩展蔓延加快,西南大部麦区病叶率5%-30%;湖北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低山区、陕西汉中进入点片至扩散流行阶段,病田率10%-30%,病叶率一般在10%以下;河南南部、新疆阿克苏等地零星见病。 白粉病病情轻于上年和常年。目前发生1100万亩,西南地区处于发病盛期,平均病叶率2.5%-28%,最高100%;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处于始盛期,平均病叶率分别为6.6%和1.5%;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大部和西北地区南部处于始发期,江苏见病早于上年,平均病叶率2.3%-9.3%,明显重于上年,其他麦区较上年和常年减少20%-50%;华北大部尚未见病。 纹枯病病情轻于上年和常年。目前江汉、江淮、黄淮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8640万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重庆等地平均病株率为6%-13.7%,河北、陕西、山西等华北、西北麦区为0.6%-4.6%,安徽、河北分别较上年增加0.7个和2.2个百分点,其他大部麦区较上年减少10%-20%;重庆忠县、湖北曾都、山东泰安等地局部田块发生较重,最高病株率达90%。 蚜虫发生基数低于上年和常年。目前发生1100万亩,西南南部已进入发生末期,西南东部为发生盛期,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为发生始盛期,华北、西北麦区仍处于初发期。平均百株蚜量,西南为120-455头,江汉平原、黄淮、江淮麦区为15-60头,华北、西北大部在5头以下。高密度田块主要集中在西南、江汉和黄淮等麦区,四川三台百株虫量最高达9000头,云南江川和峨山虫量为4200-4500头,山东枣庄、湖北郧西、重庆荣昌为1000-1500头。 吸浆虫在华北、黄淮、江淮大部密度呈逐年降低态势。春季淘土调查平均每样方虫量,北京为4头,河南、陕西、河北、天津为1.1-1.6头,山东、山西分别为0.6 头、0.9头,除北京、山东虫量较上年增加2.5头和0.3头外,大部地区比上年和常年减少15%-40%。最高密度虫量,河北安新为82头,北京大兴为 39头。 (二)小麦长势、生育期和品种布局对中后期病虫发生有利 春季以来,通过加强田间肥水管理等措施,各地苗情普遍转好;中后期随着小麦群体的加大,田间郁闭度增加,对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十分有利。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扬花期与赤霉病菌孢子释放期和吸浆虫羽化期较为吻合。江淮、长江中下游麦区由于播期不一和推迟,各地扬花期极不整齐,小麦易感期拉长,遇连阴雨天气几率增加,赤霉病流行危害威胁加大。 今年大部麦区小麦品种布局无显著变化。除长江中下游麦区扬麦、宁麦、镇麦系列部分品种较耐赤霉病外,其他麦区主栽品种普遍感病,且常发省份赤霉病菌对常用药剂多菌灵抗性进一步发展,防治效果下降。西南、西北抗条锈病品种面积比例不足20%,且四川、甘肃等部分地区条锈菌新致病类群“贵农22”上升为优势类群,加速了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主产麦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且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也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三)天气条件和田间湿度有利于中后期病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测,黄淮海麦区4月中旬至5月份气温偏高0.5-2℃,降水正常偏少,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危害;4月中下旬,江淮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过程多,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成至1倍,5月份江淮偏多2-5成、黄淮南部偏多1-2成,对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流行十分有利;新疆北部、西北大部5月份降水偏多 2~5成,有利于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的发生。另外,主产麦区田间湿度大,雾霾、结露等天气多,会促进赤霉病等病害侵染流行。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