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595 | 回复数:0

农中仁者 发表于: 2016-5-17 09: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眼下又到了小麦该进行“一喷三防”的时候了,但至今一点动静也没有。记得前些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药物,都是在小麦收获以后才开始发放的。像这种“马后炮”的做法,老百姓都非常反感,今年的小麦“一喷三防”还这样的话,干脆就别搞了。
  记得去年我们这儿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的药物是5月28日发放的,那时小麦已陆续进入收获时节。
  那次向农民发放的农药共有3种3包,一包是含量为70%的吡虫啉,净含量为2克,剂型为水分散粒剂,一包是含量为30%的己唑醇,净含量为8克,剂型是悬浮剂,一包是氨基酸水溶肥,净含量为30毫升,剂型为液体。
  “小麦都开始收割了,还发这药干什么,去年发的那一包我还没用呢。”
  的确,这已经是当地连续第三年向农民发放这类小麦一喷三防的药物了,只不过前两年都是在小麦收获以后才发放的,而去年发放时间虽说略有提前,但还是没有赶上趟,还是赶在了小麦开镰收获之际。
  为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国家从2012年开始,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方式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免费向农民提供一些药剂,包括杀虫剂、杀菌剂还有调节剂等,用于小麦的“一喷三防”。不可置疑,这一惠农政策对农民和农业的利好明显、意义重大,对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意的问题,值得的各级政府加以改变,把好事真正做好。
  一是政策落实要落地。中央制定政策的初衷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战略要点,把粮食生产提高到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危亡的地位。而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是雷声大、雨点小,喜欢做表面文章、喜欢搞数字游戏,把政策落实理解为是应付检查,以致使这一政策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大变样。据笔者在基层了解:很多村庄在“一喷三防”农药发放的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方法简单,搞一刀切,不愿意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大多村庄都采取了利益均摊法,即凡户口在本村的农民无论是否种种植小麦,无论各家种植多少亩,按户头平均发放农药。据一位村会计反映:上边就是按照各村人头大体发放到各村,由于发放数目太少,各村也没有办法,只得象征性的发放一点而已至于够不够、怎样发放由各村酌情处理。
  二是发放要及时,防治要时效。政府采购由于流程时间长,环节多,再加上目前这种以散户为主体种植模式,涉及的点多面广,这势必为农药的及时发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真正能把这一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通过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要在短时间内及时将农药发放到农民手中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再者对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时间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错失最佳防治时间,农民即使拿到农药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发放农药拆零,难以保证效果。据笔者在很多村庄了解到,由于上边发放的农药数量有限,为达到发放的均衡性,让所有农户都有份,每个农户只能得到一种,要么是一包杀菌剂,像三唑酮,要么是一包杀虫剂,像吡虫啉,要么是一代调节剂,像小麦矮壮丰,本来用于小麦“一喷三防”是一个技术组合,却被拆零,失去了应有的防治效果。由此,农民对这种所谓的惠农政策并不领情,“发这么一袋药有什么用?根本不值得去打。”所以很多农户领到药后也都闲置在哪儿,根本无法使用。因此,小麦的“一喷三防”也就是仅局限在口头上的说辞,现实根本就难以实现。
  四是缺乏技术指导。在农药发放过程中,发放人员要么是村会计,要么是村里收电费人员,他们自己就缺乏专业知识,对所发放的农药根本不了解其功能、其作用、其喷施方法,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向农民做出详细的说明,农民一问三不知,他们怎能担当起指导农民的责任?
  五是发放的农药品类没有体现出行业的主导性。从发放的农药品类来看,传统品种仍旧占了主流,没有体现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行业发展方向,据报道,生物农药仅占到应防治面积的1.5%,没有释放鼓励生物农药发展的信号,缺乏应有的引导性。
  总之,如何解决好“一喷三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将那些简单、草率、不负责任的做法尽快加以完善,使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下去,让真正种地的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