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施肥的误区与纠正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644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6-6-19 16: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有效的改变多数果农的施肥习惯和传统施肥观念与误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和纠正。综合各地果农所存在的共性误区归纳一下五个方面:
一是认为施肥点离树干越近越好。不少果农认为,施肥离树远,树根吸收差,养分利用不上,因而施肥时离树很近,有的距根颈不足半米,甚至挖出骨干根,结果是伤根烧根现象常常发生,在桃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二是施肥量越多越好。有些果农不是根据肥料种类、树势强弱、树体大小、产量多少、地力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施肥量,而是盲目而为,认为施肥量越多越好。结果是树体营养供需不平衡,重者烧根死树,病虫滋生,轻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衡,只长树,结果少,甚至是不结果,较为突出的是苹果大小年现象。
三是施肥时间按忙闲。很多果农不是依据果树需肥时期施肥,而是根据劳力忙闲施肥,突出的表现很多果农是将秋施基肥或月子肥在封冻前或者春季化冻后施入基肥。本应春季施肥的变成夏季施肥,本应秋季施肥的变成冬季施肥,本应施的花前肥变成了花后肥,花后肥变成了果后肥,错过了果树最佳需肥期,增产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树需肥时无空施,人闲施肥树不需”的结果。
四是施肥种类随意定。果园秋施基肥正好与麦田秋播施肥发生冲突,不少果农便随意用化肥代替基肥,或者用未经腐熟的作物秸秆代替厩肥等农家肥,连年如此,结果是果园肥力下降,树势衰弱,产量降低,果质变劣。甚至壮年果树成片死亡。
五是重地下轻地上施肥。很多果农习惯于地下施肥,对地上施肥即叶面喷肥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清,导致黄叶病、小叶病、缩果病、早期落叶病等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叶片光合功能降低。
纠正的方法:
一是施肥离树远近深浅要适宜。果树根系分布范围很广,一般果树水平根的分布是树冠直径的24倍。实践证明,苹果、梨、桃、杏等果树开沟或挖穴离树干的距离在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为宜,深度3040厘米,此位置果树的吸收根分布集中,养分利用率高。
二是施肥量因树因地因肥而宜。无论是基肥、迟效性肥还是速效性肥,其施肥量确定的一般原则是:幼龄树低于成龄大树;未结果或初结果期的树低于盛果期的树;肥力差的果园应多于较肥沃的果园。秋施基肥时,厩肥的施入量一般每亩不低于5000公斤,其中优质高效的鸡粪不宜超过4000公斤,长效全元复合肥、微肥等宜混合于基肥中施入,尽可能的减少尿素、磷酸二铵等化肥的施用,增施以活性腐植酸为主的功能性肥料。同时也宜根据果树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分次施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三是按树势树种定施肥时期。要根据果树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树种、品种等因素确定施肥时期。农忙劳力冲突时,花钱雇人也要施肥,不能影响树体营养的要求。落叶果树基肥一般宜在果实采收后或采果前施入。实践证明,采果后或果实成熟后期施入基肥,对改善果树叶片光合功能,提高果实品质和树体营养贮存水平,增强树体抗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错过此期施入基肥,不仅效果差,甚至起不良作用。此外,树势弱时,可提前施入;树势较强时,可延迟施入;落叶较早的树种、品种可适当提前施入。
四是要正确确定施肥种类:施肥种类一般要根据果树的需肥特点、肥料的种类等因素确定。果树既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也需要硼、铁、锌、铜等微量元素肥料,这些营养元素来源于农家肥、作物秸秆、饼肥、鸡粪等有机肥,也来源于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各种复合肥等化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才能满足不同果树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需要。克服生产中重视氮肥、磷肥、轻视钾肥,忽视有机肥和微肥的做法。
五是要地下施肥与地上施肥相结合:地下施肥是施肥的主渠道,但由于土壤对某些营养成分容易固定的特点,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地上施肥即叶面喷肥直接喷施于树体,如喷施农大相应的系列叶面肥,具有节本省工、养分吸收快、利用率高的优点,特别对缺铁引起的黄叶病、缺硼引起的缩果病、缺锌引起的小叶病、叶功能降低引起的早期落叶病等生理性病害效果明显。因此,要重视地上施肥,做到地下施肥与地上施肥相结合。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