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538 | 回复数:0

农中仁者 发表于: 2016-11-3 09: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现在谈及部分农化外资“大公司”,渠道内大都怨声载道?

为什么许多外企对推广人员只出不进,甚至直接裁员?

所谓的生产企业掌控终端对企业、对渠道是好事吗?

如何告别厂商间的相互内耗,提升渠道效率?

十多年前,中化国际开始呋喃丹、农达经销,业内并不看好。 中化国际农药板块是做配额、做平台起家的,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的渠道,当时也正值外企公司在中国精耕细作、抢占市场。中化国际农药板块的员工大部分却是从事物流、供应链,遇到的挑战可想而知。但是其主要产品农达从接手时6000吨,享受了短暂的草甘膦发展红利后,迅速降至4000吨,在进行迅速的策略调整后快速上升至15000 吨,对于很多看衰的“专家”可谓打脸。

那么我们反观中化国际的格局明显高很多,深谙渠道运作之本质。
他们是从渠道的顶层设计入手,让经销商承担了主要的区域销售职能,同时给了经销商更完善的激励措施,给经销商设定更高的门槛和更高的指标,引入大量非推广型经销商(很多所谓的推广型经销商其实已经堕落为配送商,手里虽有大品牌但并没有真正的推广竞争力,推广竞争力其实是掌握在外企手上,对当时的中化来说也没有太多价值)。纲举目张,经销商的潜力被释放了出来,一些原本“不会”做高溢价进口产品的经销商也开始会卖农达了。

说起来也简单,不跟其它外企邯郸学步,企业干企业该干的事,出好的产品,打造品牌,做消费者沟通,不越俎代庖;让经销商干经销商该干的事,区域的经营就交给经销商做,但给经销商设很高的标准。厂商之间责权利特别清晰,经销商能动性做起来了,企业自己也省心。

可能很多人觉得小编在扯淡,业内翘楚的两大外企精耕细作,深入终端,都很成功啊,照你这么说是错的?好吧,我们再来探讨:

外企当年深耕细作、掌控终端能成功有两大前提:
第一是经销商不专业,当时的经销商普遍是“坐商”,是不具备市场推广能力的,品牌商先动手做起来,至少示范给他们看。而一旦经销商懂了“推广”,企业来运营区域市场的成本一定比经销商高很多,而且多数企业在专业上比经销商也要差。

第二是人员成本低,找个刚毕业大学生,给他打打鸡血,让他为自己身处的大公司骄傲,然后每个月800块,让他每天骑摩托车跑多少个零售店、开多少个农民会,这样的日子永远不可能再有了。

当然企业打的另外小算盘是,把经销商的核心职能拿来,以后这个经销商就任我宰割了。 但是聪明的客户会借助这个机会迅速发展自己有推广能力的团队,如和县攀登、南陵海朋、池州绿久丰。

在营销界,最极端的例子是九十年代的保健品。

1996年,三株号称做了80亿的销售,但他们的经销商是“医药公司”那些老爷们,几乎啥都不干,企业必须自己来。所以三株在全国有600多家分公司,15万营销人员,人均年销售也就5万多块,但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爽了,换现在只有死路一条。

如今很多农化跨国巨头企业面临的挑战不是销售的增长,而是运营成本的高昂,只能连年涨价、发展多渠道来增加销售额、缩减渠道的利润空间,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企业的人海战术在农资圈将不复存在。

再说一个更高明的快销品——贵州“老干妈”。号称不懂营销不识字的“国民女神”陶华碧,在渠道运作上做的很高很透。

在大家都在倡导“渠道精耕”的时候,她还在一五一十的坚持着大区域代理制度,与很多企业做大了就“削藩”相反,老干妈做大了后,对于做得好的经销商,还会扩大他的市场区域,让经销商管理经销商。老干妈只有非常少的销售人员,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源极低,市场管理基本都是经销商做。

用老干妈经销商的话来说:“经销商去管理市场,比厂家经理更要尽心、合理,而且绝不会投机倒把。最关键的是,他懂得如何协调分销商内部的矛盾。”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农化行业省级平台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让企业有更多精力去做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规划发展战略等本来该企业去做的事。

好,案例撕完,总结一下。
部分农化跨国巨头的渠道顶层设计,是基于经销商不专业或者不作为的大前提,抓住了数年前人力成本极低的机遇,用强硬的执行和“人海”战术完成了本该渠道商做的推广职能,并由此建立了对渠道商的话语权。是特殊市场阶段的非常之举,取得了非常之效,所以后人邯郸学步,基本是掉沟里的,市场环境变了。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发达,单一产品的推广服务成本越来越高,农业推广与服务的职能必然会回归到渠道,以企业为中心的解(卖)决(药)方案,必将与种药肥一体落地成为当地的综合解决方案,届时渠道会发展为推广服务的组织者。

以上是结合苗总的案例分享了个人对农资渠道的部分观点,我们再来看看巴斯夫、拜耳在安徽的价值渠道策略(BVP、BVA渠道系统)、关键客户策略(BKR、BKD渠道系统)。

巴斯夫:从下往上,从终端农户的需求开始,建立价值渠道伙伴关系,获得共同成长。

外企裁员:不再掌控终端,还你渠道为王?

拜耳:自上而下,与渠道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完成卓越销售目标。

首先我们可以归纳一下目前频繁的换客户,一女多嫁等等现象后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生产企业、渠道商、零售商,是三个独立的经营体,松散组合,矛盾众多,三者反复博弈,渠道效率的低效和内耗触目惊心,品牌的旗帜在当地没有渠道去扛,陷入“公用品”的悲剧。

价值渠道策略和关键客户策略都是支持聚焦农户策略,力求让生产企业和渠道商、零售商组成统一的联合体,相互专注,品牌既是企业的,更是客户的,保持合作的连贯性,避免变成博弈格局,促进双方共同利益越来越多。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更能促进这个垂直系统的形成,其渠道效率自然大幅度提升。 从而可以把更多的资源跟精力聚焦于满足农民的需求,实现企业与渠道的共同成长。各有适合各自企业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对渠道策略的执行力,尤其是是否有强有力的市场管控措施来保驾护航,否则价值链终端一旦崩溃,很难持续。

如果渠道的顶层设计一旦通畅,还需要这么繁花似锦的“销售激励”吗?

毛主席说:“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 做市场,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和厂商联盟则是三大法宝。不要把“统战对象”搞成营销对象,少一些勾心斗角,互相挖坑。

我们的营销对象应是农民,要满足的是农民的需求。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