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农产品做品牌的“两大难点与一个误区”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045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7-6-8 1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点一:低值、易损、难包装
  由于低值、易损,客户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不会产生品牌需要;由于不好保鲜、难以包装,运输、展示与标识都难以实现。这些要素的存在使做品牌无从说起。目前消费升级、技术升级,妨碍非深加工餐桌食品品牌塑造的难题慢慢找到了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有二种。一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用技术使产品可以包装、保鲜与做出醒目的标识。这是做品牌产品的物质条件,是硬件前提。目前鸡蛋上能够喷码,完好无损便能消毒。在贮运时,每枚鸡蛋在包装箱里都有自己独立的安全位置,破损率很低。进口“娇贵”的佳沛奇异果,一直不散装销售,要不是礼盒装,要不是4-6枚一组,被整齐封装在保鲜盒里出售。给产品穿上了衣裳,产品也就有了品味、有了形象,便有了品牌识别的标志标识。
  还有一个办法是对产品深加工,改变产品的形态,使包装、保鲜与做出醒目的标识等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就像河南新郑的红枣变成了“好想你”枣片。可是深加工不能绝对化,不能由于生鲜产品难做品牌,就都把产品进行深加工了。倘若把水果全都变成了水果罐头,就走到了市场需求的反面。
  难点二:高度均质难差异
  众人皆知,差异化是品牌营销的利器,但是一些餐桌食品往往天生就是弱差异,我们把它称之为高度均质。
  高度均质是指,一是同类产品之间在内在品质上差异不大,在营养成分、口感等方面高度平均。二是产品或许在内在品质上有些差异,但是在外观上没有表现出来。倘若不借用仪器,不通过品尝,很难直接辨别出来。像北京产的土豆和内蒙产的土豆能分得清吗?或许唯有将他们煮熟了,才会看到哪个容易煮烂的、开花了的是内蒙产土豆,它淀粉含量高。
  一个误区:以产地为品牌,资源共享
  餐桌食品中有很多是土特名品,像西北枸杞,华北小枣,华东金华火腿,江西赣州脐橙等等,可是这些刚好是农业策划的误区,是品牌塑造的重灾区。
  土特名品拥有极强的地域属性,是依托于当地独特的气候、地理或者历史人文因素产生、成长和成名的。正是对产地极强的依赖性,这些地域名品在塑造品牌时,得天独厚地出现了两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是以“产地+品类”命名,例如金华火腿、西湖龙井;二是品牌归属模糊,产地资源共享。这是误区。结果,人们滥用抢占过来的产地资源,直到做臭了算。这个问题,已然变成许多地域名品所头痛的公共难题。
  面对产地公地,抢占资源是正确的,可是一定要出于地域高于地域,占领品类,塑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比如涪陵榨菜中的乌江,金华火腿中的金字;要擅长宣传,第一时间抢占消费者心智,以大佬的姿态抢先发声,要在产品上推陈出新,以换代产品远超对手,重建品类标准标志。——杭州弘道经邦 韩经理 电话 15157190997 QQ 1580769298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