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水稻 [复制链接]

二维码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7-11-2 14: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稻起源于亚热带,属喜温、喜日照沼生植物。水稻在旱育苗期喜欢偏酸性土壤,在本田喜欢偏碱性土壤。

水稻之所以要旱育壮秧,是因为水稻在3叶前,没有形成叶片吸收氧气向根部传导的通气腔,要靠根系自己呼吸土壤中的氧气,而淹水的土壤是几乎没有氧气的。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浓度只有0.1-0.2%,而根系呼吸的氧气要求在5%左右。所以,苗床长期淹水或处于含水量高的条件下,根系是不能正常呼吸的,也就不能正常健康生长。这与水稻的沼生起源有着直接关系,沼泽地在春季是干旱的环境,而在雨后则是浅水湿润环境。与水稻生育期相关的农时一个是播种时间另一个是插秧后的返青时间长短。播种早,插秧返青时间短,生育时间就充足,反之就不足。而返青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旱育秧时苗床上根系壮与不壮,也就是生根势强与弱。生根势强的秧苗插进本田后返青就快,生根势弱的就慢。慢就影响生育进程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水稻根系的呼吸与土壤中的氧气分压有着直接关系,氧气充足,根的呼吸代谢就充分,就没有了毒素的积累,而根呼吸代谢不充分,就会有不利物质的积累。这样,就影响根系的生长。在土壤含水量达到70%以上的环境下,根呼吸就受影响,而这种影响并不是立刻就显现出来,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就表现出来了。土壤条件的冷热与含水量有直接关系,寒地稻作区的旱育秧也是因为要避免冷凉才要给水稻苗床创造一个“旱”的环境。旱育秧不仅可以避免冷凉,还可以满足根系呼吸的需要,同时旱环境下,也有利于各种养分的转化利用。

水稻的根系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呢?我们知道同伸理论,也就是蘖、叶、根同伸的。它们的同伸关系是N-3,也就是说,地上部我们所能看到的各个部位(鞘叶、不完全叶、第一叶、第二叶……第N叶)。当种子出芽时,最先出的那条根是种子根,然后出一个小芽就是鞘叶,再伸长长出绿色的是不完全叶,而后从心里再长出的,是第一叶,当第一叶展开后,称为出苗。出苗后,按我们刚才的算法,一叶一心时,心为第二叶,那么2减1是第一叶,减2是不完全叶,减3是鞘叶,就会在鞘叶节长出根,根数为五条;当秧苗长到二叶一心时,心为第三叶,那么3减1是二叶,减2是1叶,减3是不完全叶,就会在不完全叶节长出根,根数是八条;以此类推,三叶一心时,第一叶节的根就会生出来,根数是九条。我们插秧时,一般叶龄为3.1-3.5叶龄,所以,这九条根并不长。在苗床上,由于播种密度大,根系盘结在一起,插秧时,机械的撕裂和秧爪的植伤,已经伸长的根系基本上死掉,而这九条根由于很短(一般不超过3毫米),没有受到损伤。进入土壤后,迅速伸长,达到吸水能力,即为返青结束。
旱育秧苗床上抑制根系生长的因素
1、土壤粘重能透性不好
2、浇水过多,透气空间不足
3、施肥过大,盐度指数过高
4、温度过低,根系生长会处于停滞状态
5、调酸过重,阴离子浓度过大
6、某些杀菌剂(如:敌磺钠等)抑制根系生长
早些年,我们用敌磺钠做杀菌剂,虽然防治了土传病害,但也抑制根系生长,在手插秧的时代,无所谓,但机插秧就不行了。即使在手插秧的时期也希望生根势强一些,所以,就诞生了108生根宝,它可以解除敌磺钠对根的抑制作用。但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再用敌磺钠消毒的,所以,只要避开前面的抑制因素,根系会自然生出来,无需再用生根剂类的物质。在苗床上,根系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条件,由于扣棚采取的保护地措施可以解决,到本田,由灌溉水来增温保温,同样可以解决。因为,插秧的苗已经超过了3叶期,形成了通气腔,即使土壤含水量达到100%,也会自然生根的,插秧后灌护苗水,主要是为了增温防霜冻和风害。所以在我们大陆季风气候区,灌护苗水是十分必要的。在苗床上使用生根剂也就可有可无了。苗床生根剂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达到生根的目的,还会起反作用,苗床生根剂要用在土壤中,它可以促进根系生长点的细胞生长,如果用在茎叶上,就会促使茎叶生长点生长,造成秧苗徒长。浓度过高,就会对地上部生长中心(2叶1心是第7叶)造成致畸作用,影响水稻发育甚至造成减产。

水稻的叶、蘖的生
水稻的分蘖和叶的生长是同伸的,包括我们前面说过的根,水稻是叶、蘖、根同伸。掌握这些,有助于我们科学管理稻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合理调控,取得最大的光合群体效应。
水稻的分蘖,具有分蘖功能的叶位是不完全叶,因此,国际水稻研究所吉田昌一,把不完全叶称为第一叶。水稻的分蘖,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发表过。这里我只想说说抑制水稻分蘖的因素。
那么抑制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播种或插秧密度过大。
二、插秧过深
三、灌溉过深或缺水
四、氮肥缺乏
我们通常认为,水稻品种间存在着分蘖力大小的问题,这是错误的,所有的水稻都是按照同伸理论来分蘖的,因此,分蘖力本身没有大小之分,而真正的是对这些抑制分蘖的因素敏感程度不同而已。大多数“分蘖力差”的品种,对播种的插植密度因素敏感。而我们恰恰错误地认为,对这些品种的播种量要加大,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越加大,越不爱分蘖。也有的人问我,是主茎穗大还是分蘖穗大的问题,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回答这些朋友的提问,分蘖和主茎是一对竞争性的互助关系,主茎成穗率大小与分蘖有无呈正相关。而具有分蘖的主茎无论是在穗大小上,还是空秕率高低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分蘖的主茎粒数可以增加29.8%,而分蘖的粒数仅比无分蘖的主茎粒数减少10.1%。无分蘖主茎和分蘖空秕率相差无几,而有分蘖的主茎空秕率则减少44%左右。因此,水稻的主茎必须在有分蘖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结穗。但分蘖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地分蘖就会产生过早封行,会产生郁蔽,影响最下面倒四节间的充实(详见《水稻为什么倒伏》一文)。会造成倒四节间壁薄。干物质量储备不足。不仅可以造成倒伏,还会造成穗部营养不足而影响千粒重和出米率。
那么,怎么样来调控分蘖呢?
首先,准确确定本田插植密度(苗数/平方米),按照相应的行、穴距来确定播种量,按水稻千粒重25克计算,40粒/克,每盘为648穴,这样就确定了每盘的播种量。
其次,待水稻长到N-n叶龄时,看看田间的分蘖茎数是否达到了计划收获穗数的80%左右,如果达到,要及时排水晾田控蘖,控蘖的方法,是垄沟或脚窝(车辙)有水,地表无明水,而不见裂,如果裂缝超过0.5厘米,则要串一次水。如果下雨,要及时排水。达到N-n+1时,无论是否达到计划收获穗数的80%,都要控蘖。如果在N-n之前,达到计划收获穗数的80%,也要控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杈够不等时,时到不等杈”。
第三,在水稻分蘖期只追施一次分蘖肥,坚决取消所谓的调节肥。按寒地水稻栽培来说,整个六月份为禁肥期,严禁施用氮肥。
通过这样的调控,水稻就会有一个较好的光合群体,为高产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我们传统种稻上所说的“有收没收在于灌,收多收少在于排”也正是这个道理。
穗的生长

水稻穗的形成。可以这样看问题,假如主茎有11片叶,那么穗可以看成是第12叶,这样看,就简单得多了。如前面说过的,水稻分蘖,当分蘖发生的时候,分蘖的第一片叶与主茎的相应叶片是同龄叶位,比如:主茎叶龄为4的时候,那么,N=4,N-3=1,主茎第一叶节出现分蘖,分蘖的第一片叶与主茎的第4叶是同龄叶位。当主茎生长达到倒数3.5叶龄时,如11叶品种7.5叶期,穗开始分化。穗分为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和颖花。
 武汉普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forum
幼穗分化指的就是穗轴的分化,这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胞分化,并不能在外观上看到,也就是主茎倒4叶后半部分生长。在倒数3.0左右 ,为一次枝梗分化期,倒数2.5叶左右 ,为二次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在倒数2.0左右,雌雄蕊分化始期为倒数1.5叶左右 ,花粉母细胞形成始期为倒数0.8-0.7叶龄,减数分裂始期为倒数0.4-0.3叶龄,四分体至单核花粉粒形成为倒数0.1-0叶龄。在苞分化到雌雄蕊分化阶段,主茎和分蘖还有不同植株叶龄变幅大,而后期,变幅很小。在倒数叶龄为2.0左右追施速效氮(氨态氮)就是要促进颖花数的分化。叶龄余数变幅大,对群体有很大的作用。在倒数0.4叶龄时,如果遇到低温要加深灌水,来防止障碍型冷害发生也是十分必要的。花粉粒的充实是在孕穗期(剑叶放横)实现的。水稻是自花授粉,在颖壳打开时,授粉已经完成了,所以,在这个时间进行田间喷雾作业是不会影响水稻授粉的。如果说这段时间的雾雨天气导致空壳,那也是在减数分裂期的低温造成的,而不是雨雾的原因。在颖花分化时,不能断水,此时对水的要求虽然不是生态需水最大的时期,但对水分很敏感,此时断水会导致穗粒数减小。在一、二次枝梗分化时,不能过干,这个时期对水分虽然不敏感,但不是不需要,此时过干,会造成一次、二次枝梗间距过大(熟称稻码子稀)。所以,在这个时间控蘖一定要长时间湿润,而对于我们种植的重叠型品种不能过度晒田这一点十分重要。湿润状态可以抑制分蘖(这在田间已经观察多年),一定要晾田控蘖。
至此,简单给大家介绍了水稻的生长和生理基本特征,供大家有所了解和基本认识。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