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5207 | 回复数:1

发表于: 2010-10-27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已引起疆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地区提出吐鲁番的农业要实现“广种春秋精种暖冬、三伏盛夏息耕休农”的耕作模式后,一时有许多人表示不能理解,而当地区为实现这种耕作模式而提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5年内要建10万座标准温室大棚后,又有许多人表示难以置信。

  实事胜于雄辩。自去年全地区建起13651座、今年又兴建两万座温室大棚,眼看5年内要建10万座温室大棚的计划并不是“狂言”,而是事实之后,人们开始从置疑变为惊叹,甚至欢呼。那么,设施农业给吐鲁番农业带来了什么?它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呢?

  种植模式打破传统

  几十年来,吐鲁番的春种秋收是老祖宗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种植习惯和模式,每到春天,农民开始贷款购买种子化肥进行春耕春播,到夏季之后,开始收割小麦,但它作为农民生存必需的粮食,不能变卖,要留作“口粮”,进入秋季之后,葡萄、瓜果、棉花成熟,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待还清年初的贷款和除去其它农业投入成本之后所剩无几,因此,年复一年种田,却难以摆脱贫穷。

  自去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民开始建设温室大棚之后,不但农业的耕作模式发生了新变化,而且农民的收入不再是“秋后算账”,而是月月来钱,季季丰收,因为即便是冬天,吐鲁番的温室大棚一样能有收获,而“春提早、秋延晚”又是吐鲁番温室大棚作物独有的收获期。目前,我地区提出的“广种春秋精种暖冬、三伏盛夏息耕休农”的构想和思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因为,温室大棚除夏天需要“晒棚”杀菌、增肥之外,其余季节都是收获期。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种植大棚作物效益高,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两年来,我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的梦想。如今,一座温室大棚的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全地区有3万多农民由此摆脱了贫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托克逊县博斯坦乡农民艾买提·巴哈依,从事大棚作物种植,半年时间就还清了20年的陈年旧账,对此他感慨万分地说:“无债一身轻,如果不是种植温棚作物,至今我还是负债累累的穷光蛋。真要感谢党和政府!”艾买提·巴哈依的父亲于20年前在信用社贷款4000元,这些年,他家不但没有还清信用社的贷款,还又借了亲戚朋友的1万多元。去年,他认领了两座温室大棚,头茬大棚菜收入了1.1万元,今年春天,两棚西红柿又让他收入了3.5万元,仅仅半年,他总计收入4.6万多元。挣上钱后,艾买提·巴哈依首先想到的是要归还信用社的贷款,在信用社,他连本带息一次还了1.4万元,之后又给朋友还了1万多元借款。尝到温棚甜头的艾买提·巴哈依干劲十足,今年他又认领了两座温室大棚。

  特色产品全面提升

  葡萄、哈密瓜是吐鲁番的特色农产品,没有设施农业之前,这些特色农产品只能在夏天和秋天生产和销售,由于夏秋是各类蔬菜和瓜果的盛产期,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虽然好卖,却卖不上好价钱,农民增收仍然是一个难题。

  自从发展设施农业之后,大棚也能种出葡萄和哈密瓜,不但一年四季都有现货可供,而且身价倍增。今年春天,鄯善县温室大棚的鲜食葡萄每公斤卖到30元,还供不应求,去年冬天,吐鲁番的温棚哈密瓜,平均地头收购价在16元以上,到广州的市场售价每公斤是50元左右,近日,吐鲁番温室大棚瓜已经陆续上市,每公斤的销售价格也是10元以上。

  大棚的特色种植,最终受益的还是农民。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有一位农民,今年9月开始在大棚栽苗种瓜,目前两棚哈密瓜已被商贩抢购,每棚收入3万多元。他现在又在大棚栽种了辣椒,预计今冬采摘上市收入在两万元,这样,半年时间,他的每棚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

  种植结构发生质变

  一直以来,吐鲁番的农业以种植葡萄、瓜果和棉花为主,这些农作物由于都是经济作物,相对而言,农民的收入比起其它种粮地区农民的收入要高一些。但是,因葡萄价格近20多年以来涨幅并不是很大、瓜果和棉花市场变化莫测,有的年份价高,有的年份价低,所以,农民的日子并不是十分稳定,另外,随着物价、水价、粮价的逐年上涨,农民的种植成本和生活成本也在迅猛攀升,单纯依靠传统的大田种植,要达到小康生活、实现致富梦想是很难办到的,且无法摆脱窘境。

  发展设施农业、从事温棚种植,不但让传统的大田葡萄、瓜果等作物种植保持不变,而且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农业多了一项优势产业,农民多了一项经济收入,因此,地区提出的“一户一座棚保本,一户一亩瓜创收,一户一亩葡萄创利,一户一亩制干葡萄增收”目标如果实现,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同时,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将实现历史性突破。

  农业节水效果显著

  吐鲁番是水资源匮乏区,自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之后,情况就出现了重大转折。

  近两年以来,地区工业投资上百亿元的项目开始迅猛增加,中国许多百强企业纷纷落户吐鲁番。水量的增长功不可没。对农业来讲,凡是设施农业搞得快的县市或乡镇,去年以来从没有出现吊井,也没有听到缺水的声音。据水利部门测算,设施农业发展后,仅去年一年,全地区至少节约了2000万方的水,相当于吐鲁番市城市两年的用水量。与此同时,全地区去年和今年夏天没有发生一起农民争水、抢水矛盾。

  据农业技术人员介绍,一座标准温室大棚,实际用水量比10亩大田葡萄地的用水量还小。如果采用了滴灌节水技术,用水量还会减少,所以,发展设施农业是吐鲁番打破缺水瓶颈,实现全地区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英明决策。

  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自从地区拉开设施农业的建设战幕以来,地区机关干部就成了建温棚的“生力军”,干群关系由此更加密不可分。

  去年8月,地区开展设施农业建设“百日会战”,地区3万多名干部职工组成“党员突击队”“民兵突击队”“青年团员突击”,义务帮助农民建起了1.36万多座温室大棚。今年9月份以来,为帮助农民完成两万座温室大棚的建设和种植任务,全地区机关干部再次奋战在设施农业建设基地一线。国庆假期,地区数万名干部职工奋战在各设施农业基地,为祖国生日献上厚礼。

  干部的行动深深感动着农民、宗教人士和城市居民。一些宗教人士在自己带头兴建和种植温棚作物的同时,还捐助钱物帮助农民,并到建设工地慰问干部职工。许多乡村小饭馆的老板,看到穿迷彩服的干部职工,就知道他们是在为农民建棚种菜,有时会免费让干部职工就餐。农民对党政干部的感激更是发自内心。托克逊县夏乡有四名年已花甲的老人,因年龄大、子女都在外工作,把土地承包给了别人,看到机关干部都帮助农民建棚种植后,深受感动,也自发组织起来,义务帮助农民建设大棚。一位名叫纪建的老人深情地说:“地、县、乡三级党政干部都来帮助农民干活,我们也应当出一些力,以此感谢干部对农民的关心和帮助!”

  社会风气明显改观

  现在,吐鲁番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自从近两年地区开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来,农村的治安案件明显减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往年的冬天,对基层公安和乡镇干部来说是最为“头痛”的季节,因为此时的农民“猫冬”之后,因无事可干,有的喝酒闹事,打架斗殴,有的赌博成瘾,走上邪路,还有的误入歧途,从事非法宗教活动。发展设施农业之后,冬天农民不再“猫冬”,没有时间“不务正业”,有许多过去曾被大家认为是“浪荡子”的农民,也走上了正道,成为设施农业种植的一把好手。鄯善县吐峪沟乡有一位农民,过去是乡里出了名的“浪荡子”,自己不但常年不在家好好务农,而且还经常酗酒闹事,不是打老婆,就是砸饭馆,并且因他“不争气”全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常常发生温饱危机,全靠兄妹和亲戚接济,全村人谁也瞧不起他。从去年村里开始建设温室大棚之后,他在弟弟的带动和乡村两级干部的引导下,建起了两座温室大棚,从此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头扎进大棚学习技术,去年他种植的西红柿和辣椒,每棚收入3万多元,过去与他经常闹离婚的老婆也不再“伤心”去娘家,而是和他一起种植大棚,操持家务,夫妻之间相亲相爱,今年他又认领了两座温室大棚。如今,村里人见他不再躲避,而是上门向他请教种植技术,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一事无成,反而成了受尊重的能人。
发表于: 2010-10-27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发展真快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