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573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8-6-27 10: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大丰东部沿海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危害水稻,2龄之前在叶鞘群集危害造成水稻枯鞘,3龄后分散蛀入水稻茎秆中危害,造成枯心、虫伤株及枯穗等症状。自2013年以来,大丰东部沿海地区二化螟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加重,给水稻稳产、高产带来了较大挑战。

据分析,近几年二化螟重发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种植方式单一,多为稻麦连作,秸秆还田量大,提高了二化螟幼虫的存活率,导致越冬基数高。

二是秧苗移栽早,有利于一代二化螟产卵及幼虫的存活。大丰东部沿海地区大麦种植面积较大,由于大麦收割早,常年5月20日为收割高峰,比小麦早15天,收割后立即开始机栽水稻,返青后水稻生长旺盛,非常有利于一代二化螟产卵,6月25日前后水稻进入分蘖盛期,有利于一代二化螟幼虫危害。

三是大量偏施氮肥,有利于二化螟的生存。大丰东部沿海地区土壤盐分较高,不施基肥,撒施氮肥量大,超出水稻正常氮肥施用量50%以上,为二化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四是抗性问题日益突出。

五是二化螟发生危害盛期明显延长。据调查,2013年前主害代二代二化螟危害盛期只有15~20天,2013年以来危害盛期长达30天左右,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六是近几年极端高温天气多,水稻种植密度高,导致二化螟发育加快、成活率高、药剂防治效果差、危害重,水稻产量损失大。


对水稻田二化螟,应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控、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通过农业防治,减轻大田发生量。一是充分保护天敌,大力开展“保蛛控虫”。在水稻全生育期充分发挥蜘蛛等天敌的控虫作用,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做到不达防治指标不治、不到防治适期不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单治,稻田尽量不使用对蜘蛛杀伤力强的杀虫剂,充分利用蜘蛛抑制害虫。二是移栽稻适当晚栽,大田期避开一代二化螟发生高峰期,减轻二化螟的大田发生量。三是少施氮肥,合理配施磷钾肥。

应用物理防控,减少成虫大田产卵量。一是灯诱成虫。在水稻二化螟发生盛期(6~9月)每15~20亩地安装1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成虫,减少二化螟成虫大田产卵量。二是性诱捕捉成虫。每亩设二化螟性诱捕器2个,每15天更换一次诱芯,能有效降低二化螟成虫繁殖力,减少有效卵量。

应用生物防治,减轻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在二化螟防治上,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如甜核·苏云菌、短稳杆菌、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剂等。

科学化学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二化螟在当地有2个代次,一代主要在秧苗及早栽的制种田发生;二代在大田发生,为主害代,应积极采取“压低基数、治前控后”的策略。要重视一代二化螟的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下代虫源量及发生程度,降低二代二化螟的发生及危害程度。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甲维·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阿维·氟酰胺等药。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