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814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8-9-27 14: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业生产中,农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杀灭病虫害外,也造成一定量的农药流失。所谓“农药流失”广义上是指田间喷洒农药作业时,由于风、降雨、挥发漂移等因素导致的农药损失现象,狭义是指土壤中残留的农药随径流从地表流走的现象。本文就防治方法作一综述,希望对减少农药流失有所帮助。

减少和控制农田农药流失的方法很多,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采取适当的农田管理方式,如少耕、免耕、喷灌、滴灌、农作物间作套种、控制农药使用方式等。采用保护性耕作可减少20%的农药流失。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陡坡耕地实行还林还草,利用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也可有效减少农药流失。此外,还可采用坡改梯工程措施、植物缓冲带等减控技术,减少农药流失进入受纳水体。

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限制有毒农药的施用,研制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农药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农药仍将是病虫草害防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农药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中的地位目前不可替代。然而,农业生产中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可优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农药的目的。

合理调整农药品种结构,选择低毒、易降解的农药品种,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实现农药减量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农药的流失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此外,还应加强新型农药创制工作,将一些新技术引入农药生产和加工中,如新化合物合成、新剂型及控释、玉米油甲酯等对人体和环境影响小且易降解的绿色助溶增效剂的研制,均为新农药创制提供了保障。2015年,原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并开始实施到2020年农药零增长战略。随着该行动计划的推进,以及农药减量控害和科学使用目标的实现,农药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问题会逐渐得以缓解。

规范农药喷洒器械和施药技术
利用率低是农药流失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农药喷洒器械和施药技术是农药利用率的直接影响因素。就农药品种而言,我国与世界同步,而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水平却较为落后,其中简陋的喷药器械和粗放的施药技术是主要制约因素。约占我国90%的农药喷洒工具,发达国家早于20世纪50年代初即已基本淘汰,施药的土方法浪费极大,也极易导致人员中毒和环境风险。

就此问题,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完善农药监管体系,2017年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为加强农药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研究证实,通过优化喷雾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流失。用喷杆喷雾代替手动摆动喷雾,可极大改善农药在田间的分布均匀性;变量施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植物机械大面积作业时的精准施药;隧道式雾滴回收施药车克服了大量农药流失到地面或飘失到空气中的缺点。

此外,在施用农药时添加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聚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1、聚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2等,可显著提高表面张力较大的药液在作物叶片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从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效率,并可显著提高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量及耐雨水冲刷的能力。上述技术成果为实现农药减量施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防控技术
针对农药流失的防控技术较多,常用的有植物缓冲带和保护性耕作措施。植物缓冲带是利用植物减少农药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一种可持续防控技术,其形式多样,有等高植物篱、草地化径流带、农田边缘植物缓冲带、人工湿地和水体滨岸植物缓冲带等。

植物缓冲带是目前最为常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植物防控农药流失技术,也是美国农业部推荐的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好方法。利用植物缓冲带技术防控农药流失,指在易发生农药流失的土地上种植覆盖度高、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通过植物冠层对雨滴击溅的保护作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以及植物茎秆对径流泥沙的拦截作用等途径减少农药流失。

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相比,利用该技术防控农药流失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管理粗放、效果显著、持续时间长、可自我修复等优点。若在防治农药流失中使用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则在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还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区、西南紫色土区、东北黑土区、南方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等以坡耕地农业为主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篱是阻截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在介于水体和高地之间的生态过渡区,建植滨岸植物缓冲带可有效拦截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此外,还可利用土著厌氧菌,对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原位修复。
义薄云天 肝胆相照-我是一个地道的农资零售商!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