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5132 | 回复数:1
本帖最后由 一剑走江湖 于 2011-8-24 08:37 编辑 三、柑桔疮痂病 Citrus scab 【分布与为害】 柑橘疮痂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在我国分布普遍,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我国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江西等省(区)均有分布。病树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后表面粗糙,果小,味酸汁少,品质变劣,降低经济价值。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幼果,亦可为害花萼和花瓣。 1.叶片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起,叶面凹陷,成圆锥形灰褐色疮痂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病叶往往扭曲畸形。叶片的病斑常易与溃疡病相互混淆。 2.果实症状 危害果实在谢花3~4天即发病,初期产生油渍状褐色,后逐渐扩展产生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幼果早期发病常腐烂脱落,较晚发病的果实,往往发育不良,病果小、皮厚、汁少味酸或成为畸形。两者的区别如下表: 柑橘叶片上溃疡病与疮痂病的症状比较
柑橘溃疡病症状可以顺口溜形式归纳如下: 疮痂病原痂圆孢, 主害幼嫩枝叶果; 病部疮痂木栓化, 圆锥形突不陷裂; 叶痂多朝叶背凸, 叶面凹陷如漏斗; 枝叶变形多扭曲, 潮湿病部现霉层。 【病原】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痂圆孢属[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有性态在我国尚未发现。 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紧密地排列在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顶生,单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卵圆形。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枝条芽包上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在15℃以上,阴雨多湿时,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害当年抽的新梢和嫩叶。经3~10天左右的潜育期,病叶产生病斑及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远距离传播通过带病苗木和接穗。另外,带病的果实的输出或引进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发病条件】 1.气候因素 发病适宜温度为20~24℃,当气温达28℃以上时很少发生。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作用。阴雨连绵或早晨雾重、露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华南地区在春梢抽出期,温度较低,春雨连绵,病害发生较重。当温度超过24℃以上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夏梢期很少发病。10月以后温度渐低,如遇上雨露较多,则病害发生较多。 2.寄主生育期 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出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后的幼果最易感病。随组织的进一步老化,抗病力逐渐加强,则不感病。 3.品种感病性 桔类、柠檬最感病;柑类、柚类次之;甜橙类和金柑抗病性很强。 4.栽培管理 凡是做到合理修剪,冬季清园,适当施肥,排灌良好,控制树冠合理生长,新梢整齐,发病较轻。反之,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春季发芽前的修剪,剪除病梢和病叶,并清除园内落叶,一并烧毁,以减少越冬菌量。保持树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发病。此外,加强施肥管理,促使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老化快,可缩短感病期。 2.喷药保护新梢及幼果 一般喷药2次,第一次喷药在春芽萌动(芽长1~2mm)时,以保护春梢。第二次喷药在落花2/3时进行,以保护幼果。 使用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3.苗木检疫 柑橘新区的疮痂病是由苗木、接穗传带来的。因此,对外来苗木、接穗要经过严格检查。对来自病区的苗木、接穗,可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