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紧接着在7月10日,《人民日报》发文《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妥善化解“成长的烦恼”,穿越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 今年4月,我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写的一条博文,题目是“农业科研院所,中央吹起体制改革进军号!”这一次,应该是“科研体制改革,中央吹响冲锋号了!”。 查一查这两年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再查一查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关于“科研体制改革和建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的指导言论,总有七八次了,能感觉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但各部委官员、院所级领导,迟迟不愿表态,更谈不上付诸行动了。 结合国务院去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2011~2020),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最概括最通俗地解读:“科研单位要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把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技术企业办”。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不要搞的复杂、扯的太远、争论不休。 看看今天科研院所的一整套体制,追根溯源,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身份制度的产物,大致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全权政府状态下的政府办科研,科研单位基本上是派出机构,职工类同公务员,在国际上难觅其迹,绝无仅有。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中国保留着这套体制巍然不动。别看每年都有官员、院长、所长花大量公款出国考察,要“取经进宝”与“国际接轨”,但科研体制的“宝”从未借鉴,这方面的“轨”半公里都没有接。由此可见,所谓的“改革”呀、“接轨”呀都是有选择性的,对关乎体制变动有损于官员利益的事,没有谁愿意取回来学习。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如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深层视角,“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破题”。正如人民日报所说,怎样才能穿越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呢? 去年九月我在北京一次种业高层论坛上发言,提出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十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一年有一年的进度,年年要进行检查,5年过渡期基本有个眉目。互动发言时一位所长惊咤地说:按这种做法,我们研究所可要关门啦!一位院士说,应用型研究五年不可能退出。我问:十年可以吗?他迟疑一下说:那时我都退了,爱咋改就咋改吧!看来相当一部分官员或“官学两栖”官员有一种潜在的抵触情绪。如果改革推推动动,观观望望,再长的时间恐怕也难完成。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去行政化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去“官本位”,取消行政级别。“去行政化改革”一定要由政府来做,因为政府不开口不坚决,根本无法改。科研体制改革是一次革命,有很多的官员不愿意革自己的命,因为涉及自身位置和利益。但是,如果由此推论说革自己的命是不可能的,那就意味着放弃改革。 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从释放潜在动力的层面向激活内在动力的层面转变。科研体制改革缺少只争朝夕的紧迫,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 中央再次响科研体制改革进军号,而且是冲锋号了。期盼科技部和农业部要有行动,制订一个时间表,要在实质问题上迈大步。如果下定决心真心实意地推进改革,相信5年时间可以有个眉目,十年是能够完成的。一定要具体地提出一年、两年、三年或五年分期实施进度和检查目标。因为各级官员都是以“届”为期的“流水的兵”,科研和种业的兴衰要和他们的政绩联系起来,严格问责制。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