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9717 | 回复数:5
本帖最后由 都市放牛 于 2013-9-23 10:27 编辑 文/刘红 8月9日,四川省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工作推进座谈会在成都举行,这标志着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已在国家层面启动。该基地也是今年初我国首次提出并打造的三大国家级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之一。 20多年来,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川种”品牌形成了生产、质量、外销、出口四大优势。全国8次水稻种子抽检结果,四川受检企业样品纯度合格率均为100%,综合质量5次获全国第一名。2012年,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6万亩,产量达8.3万吨,占全国的25%–30%;每年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51%以上。 这些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四川众多的水稻科研单位和无数水稻科研领域的开拓者们。 四川农业大学的周开达院士是四川水稻改良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先后培育出冈型、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水稻,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和“重穗稀植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向高产和高效方向发展。他还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的难题:发掘与创建出的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特性和具有早代稳定特性的特异种质,为探索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奠定了基础。据了解,当时在水稻研究领域就流行着“南有袁隆平,西有周开达”的说法。7月20日,周开达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党和国家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温家宝等以不同形式向这位水稻育种专家表达了深切的哀悼。 发展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制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的严升贵研究员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变“秋季制种”为“夏季制种”,使杂交水稻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彭兴富、李勤修、刘表喜等人就已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他们有的至今仍活跃在第一线。1992–1993年,育成了四川省农科院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汕优22”,为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1994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育成了“冈优22”,该品种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据称,该品种产量高、推广面积大,1997年起相继在全国推广至l3个省区,面积约4500万亩, 并在四川I省南江县创造亩产770.5公斤的高产纪录。“冈优22”结束了四川杂交水稻靠引进种为主的历史,开始了自育品种为主的时期。“冈优22”结束了四川杂交水稻靠引进种为主的历史,开始了自育品种为主的时期。2002年,国家提倡水稻由高产向优质转化时,也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陈开煜等人育成了“K优047”,该品种获得四川省第二届稻香杯一等奖,是四川省第一个公认的优质米。 以周开达为首的“川种”大军的缔造者,用他们的一生书写了四川种业的奇迹。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