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10027 | 回复数:2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3-11-27 17: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来猪种占据中国市场 地方猪种何去何从?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每年消费的猪肉已经超过5000万吨,但决定猪肉品质的种猪全部依赖进口,中国本土生猪品种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早在今年5月,成都市农委已经对外证实,最适合做川菜之首——回锅肉的猪种“成华猪”由于生长周期长、养殖期耗料高等原因,目前在市面上几乎绝迹,“数量比熊猫还少”。那么,目前中国猪肉市场是否真的已经全盘“西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我国的本土猪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一、外来猪种占据中国猪肉市场
10月初,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玉春在浙江嘉兴举行的首届地方猪论坛上对媒体公开表示,中国每年要进口近2万头的种猪,国内养殖业需要的猪种主要靠引进。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关注。

据统计,中国猪肉市场规模已达到1万亿元左右。但是95%以上的份额都由洋猪品种占据,最常见的有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原产丹麦的长白猪、原产美国的杜洛克猪等。

据北京市农科院研究员赵书广介绍,中国现在几乎是各国种猪的集结地,全世界猪种资源共有300多个品种,我国就饲
养了其中的100多种,很多国家的种猪在中国市场都有一席之地,如美国、丹麦、英国等。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原本约有125个地方猪种,整理之后只剩下70多种。而这其中,85%的群体数量又呈下降趋势,31个优质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状态。很多土猪品种都上了国家猪品种资源的保护目录。成华猪所面临的困境,几乎是我国各地方猪种的共性。包括浙江金华猪、江苏太湖猪、北京黑猪等都曾面临大量减少甚至一度淡出市场的尴尬。

一方面是外来种猪大行其道,一方面是本土猪品种濒临灭绝,看来媒体报道所言“中国万亿猪肉市场依赖洋血统”并非夸大其词,我国的猪肉市场确实已经被外来猪种所占据。

二、两方需求“捧红”外国猪种
既然我国原本就有上百个地方猪种,其中优质品种也不在少数,为何偏偏让从国外引进的洋猪品种全面占据国内市场?甚至让国内众多的猪种濒临灭绝?是单纯的“外来和尚好念经”,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经记者调查,发现外国猪种

占据国内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外来猪种的饲料报酬率远高于本土猪种。

在现代种猪的选育种工作中,饲料报酬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指标,其加权系数一直遥遥领先其他指标的加权。我国引进的外来种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的平均料肉比为31(即喂3斤饲料可长1斤肉),中国地方猪种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外国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自然深受养殖户青睐。
其次,在生长速度上,外国猪种明显高于中国本地猪种。

在生长肥育期内,外国猪种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平均日增重667,中国地方猪种如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453。外国猪种180日龄可达90公斤以上,而中国地方猪种达90公斤则远远超过180日龄。喂养时间越长,所需消耗的饲料就越多,相较之下,养殖户们自然更愿意选择外来猪种。

第三,外国猪种的胴体瘦肉率高于中国地方猪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口味逐渐转而偏向瘦肉,市场对瘦肉生猪需求大增。外国猪种体重90公斤时胴体瘦肉率达55%以上,我国地方脂肪型猪90公斤时胴体瘦肉率在45%以下。这也是外国猪种在国内更收欢迎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养殖户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更愿意饲养外来猪种,另一方面是市场对瘦肉率更高的外来猪种需求量更大,两方意愿达成一致,难怪外国猪种在国内猪肉市场大行其道。

三、地方猪种还有何优势?
外来猪种在我国国内如此深得“民心”,我国地方猪种是否就真是一无是处?其实不然。

其一、不少地方猪种的繁殖力都强于外来猪种。

我国地方猪种性成熟早,排卵数多。据对东北民猪、金华猪、嘉兴黑猪、内江猪等9个品种的统计,性成熟时间平均130日龄,排卵数初产猪平均17.21个,经产猪21.58个。外国猪种性成熟一般在180日龄以上,排卵数也较少。地方猪种产仔数多,上述几个品种初产平均10.54头,经产平均13.64头。国外繁殖力高的品种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9.25头,经产平均11头。相比较而言,地方猪种还具有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仔能力强、仔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特性。

其二、地方猪种的肉质优于外国猪种,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地方猪种虽然脂肪多、瘦肉少,但其肉质明显优于外国猪种。国外一些改良选育的瘦肉型品种,PSE(即肉色苍白、质地松软、切面渗出的劣质肉)发生率很高,这是因为为了追求快速生产,采用全精料喂养的外国猪种体内存在一定量的毒素,机体无法代谢,其表现为营养过剩状态,导致猪肝肾受损,从而影响了猪肉的品质。而采用粗放饲养养成的地方猪则处于营养均衡状态,机体代谢顺畅,体内无毒素残留,因此肌肉嫩而多汁,肌纤维较细,密度较大,肌肉大理石纹分布适中,肌纤维间充满脂肪颗粒,烹调时能产生特殊的香味。现在很多人都感叹“买的猪肉,总少了点肉味”,就是因为现代养猪业采用全精料喂养出来的外国猪肉完全违背了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

其三、地方猪种的适应性远高于外来猪种。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地方猪种具有良好的抗寒、耐热、抗病、耐低营养和适应粗纤维饲料的能力;生长于空调系统、水帘降温系统、空气过滤系统等人工改造环境中的外国猪种的适应性则相对较差,而西式养猪的高密度和精饲料则让外来猪种的疫病更加难以控制。

四、结合市场,才能让地方猪种重现生机
既然地方猪种具有不少优势,那么为什么会“沦落”到濒临灭绝的地步?从表面上看,经济效益低下是本土猪种被养殖户抛弃的主要原因,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才是地方猪失去市场的根源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畜牧室主任王济民表示,本土猪市场化比较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培育体系。过去都是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依靠政府做,效率很低。

据了解,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到2012年,经费增加到5320万元,即使这样,平均到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仅有40万元左右,与实际需要量相差很远。以政府力量为主,脱离市场,为保种而保种的机制,也导致地方猪种规模难以扩大。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白林告诉记者,地方猪种在市场上根本不赚钱,主要都是通过国家保种资金在维持。

有市场,才能有发展。专家建议,政府对地方猪种的保护,要紧密围绕市场变化,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激发企业自身的活力,引导企业优化、改良品种,最终本地猪种在市场中才能得以逆袭。

以江苏泰兴的本地猪种姜曲海猪为例。姜曲海猪肥肉多、肉质佳、口感好,是闻名全国的地方优良猪种,但因其出栏时间长近1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市场淘汰。到200610月,纯种姜曲海猪只剩下100余头,甚至被列入国家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初,江苏牧院投入800万元,建成万头规模的江苏姜曲海种猪场保护繁育基地,并以姜曲海猪为母本,导入杜洛克猪的优良品种,成功培育了一种新型瘦肉型黑猪———苏姜猪。该猪种在保留了姜曲海猪的原汁原味外,还将10个月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到6个月。2009年,江苏百汇农业发展公司建立“苏中土猪”品牌,将苏姜猪推广上市。截止今年10月,该企业已拥有一个10万头“苏中土猪”的养猪场、17个姜曲海猪和苏姜猪的扩繁基地。今年前三季度,该企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预计至2016年将在江苏全省开设3000家门店,为消费者提供直接到终端的优质、特色、本土化土猪肉。

五、地方猪种的未来在高端市场
近年来,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对食品安全以及味道的关注,市场上对“土猪肉”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良性产业链正在逐渐成型。现代农牧信息技术研究专家冯永辉认为,必须把高端猪肉和普通猪肉细分出来,这样有利于保护地方品种猪,企业也有利可图,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的,因为有了更多选择。现在市场起来了,企业进来有积极性,对产业都有好处。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曙认为,未来中国猪肉市场将呈现金字塔结构,以西式三元猪为主的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向市场提供大众化产品,满足一般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国外生猪和本土生猪各自优势的杂交生猪则可以在中端市场发力,生鲜猪肉的高端市场将由产量较低和生产周期较长的本土生猪产品占据。

北京黑猪“黑六”系列产品,可以称得上是进入高端市场的地方猪种的代表,即使始终保持着高于普通猪肉两倍以上的价格,却依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北京首都农业集团的“黑六”主题体验餐厅始终内高朋满座,消费者专门前往,就想吃“我妈小时候给我炖的那个肉”。

针对高端市场的定位,也让土猪产业商业模式有所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散养成为可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畜牧室主任王济民认为,如果高端市场,土猪散养也是划算的。尽管“土猪肉”目前占猪肉消费市场份额仅有5%左右,但对总量巨大的中国猪肉消费市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规模。更加重要的是,只有沿着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走下去,保护和利用本地猪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市场也将继续变宽广.
联盟管理 发表于: 2013-11-27 17: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们报纸现在关注养殖了?

做一个思想的农业人!http://www.nongzi100.com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3-11-28 09: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有种植和养殖两种刊物,只是发在这上面的一般以种植居多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