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复制链接]

二维码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夏声广 主编
编著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一风 王培楷 张文胜 应尚蛟 徐升华 夏声广 徐苏君 熊兴平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趋多,耕作制度、栽培模式改变,农业生态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作物病虫不断增加,原来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导致重大害虫再猖獗和病害大流行。作物细菌性病害是由于细菌侵染作物引起的一种侵染性病害,最近几年细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


目前已记载的植物细菌病害500种以上,已经确认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250个种、亚种和致病变种,我国发现的有70种以上。常见有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十字花科软腐病、黑腐病,茄科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险。


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难,防治农药品种少,而且以无机铜制剂为主。

果树为多年生作物,蔬菜作物连作现象严重,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它们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越长、积累数量越大,对作物生产构成的威胁也越大。

台风、暴雨等不良条件,不仅易使作物表面大量产生伤口,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还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导致细菌病害流行。


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难题,也是农民急需解决问题。

本书从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病原细菌性状、侵染和传播途径、病害田间分布、症状、诊断、主要杀细菌剂及综合防治和重要的细菌性病害,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全书共提供近40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近300幅高质量原色生态图谱,特征明显,逼真地再现了细菌性病害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症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易学、易记。

适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药厂商、农资供销、庄稼医院和种植大户使用,也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学生阅读参考,或作为基层无公害生产培训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富有实践经验的同行给予支持与帮助,并提供部分照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受作者调查和实践经验及专业技术水平限制,书中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同行、读者不吝指正。

夏声广
2013年12月
E-mail:ykxsg@163.com   
http://www.sgzb.net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湾化工独家赞助细菌病害书籍出版

(封面图片)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近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由新华书店面向全国发行。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专业防治细菌病害的制剂厂家,独家赞助该书的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介绍细菌病害诊断及防治的植保书籍。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作物细菌性病害是由于细菌侵染作物引起的一种侵染性病害,近几年细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目前已记载的植物细菌病害500种以上,已经确认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250个种、亚种和致病变种,我国发现的有70种以上。常见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十字花科软腐病、黑腐病、茄科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等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险。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由于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病原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越长、积累数量越大,对作物生产构成的威胁也越大。台风、暴雨、高温和高湿等不良条件,易使作物表面大量产生伤口,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还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导致细菌病害流行。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农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也是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虽然近年来细菌病害发病程度呈上升趋势,但登记防治细菌病害的农药品种还是相对偏少,目前国内登记细菌病害的有效药剂主要有:噻菌铜(龙克菌)、叶枯唑、氢氧化铜、王铜、硫酸铜、氧化亚铜、琥珀肥酸铜、乙酸铜、松脂酸铜、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噻唑锌、噻森铜、噻霉酮、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等,总计有效成分单剂大约20多个。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从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病原细菌性状、侵染和传播途径、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病害田间分布、症状、诊断、主要防治药剂、综合防治方案和常见的细菌病害等等,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系统全面。

《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共提供近40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近300幅高质量原色生态图谱,特征明显,逼真地再现了细菌病害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症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直观明白。据悉,该书编著人员夏声广、熊兴平等,为了拍摄清晰的细菌病害图片,筹备多年,多次深入田边地角,反复拍照,不断地筛选,因此,其原色生态图谱,是国内其它植保书籍所没有的。


《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适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药制剂厂商、农资经销商、庄稼医院和种植大户使用。据悉,该书编著人员熊兴平等,将在第30届全国植保大会上开展“签名售书”活动。
附图片:
《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
夏声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19140-2,
CIP数据核字(2014)第091971号。


 资深职业经理人 - 熊兴平 forum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目录
一、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1.细菌的结构
2.病原细菌形态
3.细菌的繁殖
4.细菌的特性
5.细菌寄生性
6.细菌致病性
(二)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
1.侵染来源
2.侵入途径
3.传播途径
4.病害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5.作物病害发生的特点
(三)细菌病害病株田间分布
二、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
1、黄单胞菌属
2、假单胞杆菌属
3、劳尔氏菌属
4、噬酸菌属
5、欧文氏菌属
6、韧皮部杆菌属
7、土壤杆菌属
8、棒形杆菌属
三、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一)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
1.细菌病害症状
2.细菌性病害的病状
3.细菌性病害病症
(二)作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三)四大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区别
(四)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方法与步骤
1. 田间现场观察
2.细菌性病害症状的观察
3.细菌性病害的显微镜检查
4.病害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三、作物细菌病害的综合防治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物理防治
4.生物防治
5.化学防治
四、主要杀细菌剂介绍
1.碱式硫酸铜
2.氢氧化铜
3.噻菌铜(龙克菌)
4.叶枯唑
5.农用链霉素
五、作物常见的细菌性病害
(一)粮油作物细菌性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二)蔬菜细菌性病害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大白菜软腐病
青菜软腐病
甘蓝软腐病
萝卜软腐病
花椰菜软腐病
芹菜软腐病
生菜软腐病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甘蓝黑腐病
萝卜黑腐病
花椰菜黑腐病
茄科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茄子青枯病
辣椒青枯病
马铃薯青枯病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辣椒疮痂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丝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叶枯病
西瓜细菌性叶枯病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菜豆细菌性疫病
芋软腐病
姜腐烂病
(三)果树细菌性病害
柑橘溃疡病
果树根癌病
桃树细菌性根癌病
梨树细菌性根癌病
李细菌性根癌病
柿细菌性根癌病
梨火疫病
桃细菌性穿孔病
(四)其他经济作物细菌性病害
烟草野火病
烟草青枯病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一、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
栽培的作物,无论是大田作物,还是果树和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病害,其中尤以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和茄科植物上发生的细菌病害较多,有时一种作物上发生三、四种以上。目前已经记载的植物细菌病害500种以上,已经确认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250个种、亚种和致病变种,我国发现的有70种以上。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其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核膜包围,即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细菌是腐生的,对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起着重大作用,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资源;另一些寄生的细菌则可为害动植物,引起动植物的各种病害。
1.细菌的结构
细菌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区、内含物等构成。不含叶绿素,有细胞壁但没有固定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鞭毛或荚膜,有些细胞还有芽孢。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芽孢则对不良环境条件具较强抗性。
2.病原细菌形态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一般细菌的形态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大都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的。作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比真菌小,比病毒大,一般长为1-3微米,宽0.5-0.8微米,少数是球状。
3.细菌的繁殖
细菌都是以横向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即裂殖。大多数细菌细胞生长到一定限度,菌体细胞加长,胞内物质重新分配为两部分,细胞壁自菌体中部向内凹入,最后把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相似的子细胞。细菌繁殖的速度很快,一般1小时分裂一次。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繁殖很快,如大肠杆菌可以在20分钟内就分裂一次。
4.细菌变异性  
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因而经常发生变异,主要有以下二种:
一是基因突变,它的DNA遗传物质起了变化,个体的性状有所不同。除诱发突变外,细菌自然发生突变的机率是很低的。细菌人工培养多代或贮藏期较长后,致病力减弱甚至消失;另一种变异是基因转移与重组,两个性状不同的细菌通过结合,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进入另一个细菌体内,使DNA发生部分改变,后者在分裂繁殖时,就形成性状不同的后代。
5. 细菌的特性
一般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30℃,24-48小时可以在培养基上长出细菌菌落。细菌能耐低温,对高温比较敏感,一般作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是48-53℃/10分钟。少数在高温或低温下生长较好,如茄青枯菌的生长适温为35℃,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0-23℃,果树根癌病菌的最适温度为22℃。大多数作物病原细菌都是好气的,如柑橘溃疡病菌、桃细菌性穿孔病菌。
由于细菌的体积微小,且大多为无色透明的,所以必须将细菌细胞染色后才能比较容易观察到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细菌,能忍受较高的渗透压,即能忍受高浓度的盐,不容易被蛋白质酶分解,对碱性染料和除垢剂则较敏感;且阳性细菌一般要求较复杂的营养。青霉素对阳性反应菌作用较大,链霉素对阳性反应菌和阴性反应菌都有一定作用。作物病原细菌除棒形杆菌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大多呈革兰氏阴性反应。
6.细菌寄生性
寄生性是病菌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能在寄主体内存活与繁殖的特性。作物病原细菌大多都是非专性寄生,大部分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寄生性强的可以从自然孔口侵染作物健全的绿色部分,寄生性弱的只能侵染作物的贮藏器官和果实等抗病性较弱部位。但有少数为专性寄生,如柑橘黄龙病菌。
作物病原细菌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多数专一,少数较宽,因种而异。如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可以为害许多十字花科植物;根癌土壤杆菌,可以为害643种植物;而水稻白叶枯病菌,仅危害水稻。
7. 细菌致病性
致病性则是病菌对寄主造成的破坏引起病变的特性。一种病菌可以在多种作物体内存活,具有寄生性,但并不一定都能引起病害,即无致病性。病原细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破坏寄主细胞的半透性,致使原生质中不溶性物质转变为可溶性而外渗,造成细胞水分、养分向间隙外渗,引起腐烂或斑点症状,初期为水渍状症状;或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壁组织,引起崩解,症状多半是腐烂;或产生蛋白酶使寄主细胞失活,造成细胞坏死,引起坏死症状;或产生水解酶分解碳水化合物造成细胞死亡,引起斑点;许多细菌还可产生高分子量的多糖物质,阻塞导管,引起萎蔫;少数细菌能分泌激素刺激寄主形成畸形和癌肿。
大多作物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成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侵染源,多数细菌病害都能发生再侵染。
1. 侵染源
病害的发生一定程度取决于接种体的数量,由于病原细菌繁殖速率极快,少量的细菌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病害的大流行。作物病原细菌不产生休眠孢子,但可以在种子、土壤、多年生寄主植物、植物残体、昆虫等上存活。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如果树等细菌病害的病原细菌能在枝条或树干上越冬,成为下年初侵染来源。如桃穿孔菌可在枝上病斑内越冬,再传至叶片、果实、新枝上引起病害。 至于草本植物的细菌病害,大致有以下这些侵染来源。
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  许多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如块根、块茎、鳞茎、芽条和插条等)内外越冬或越夏,并且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随着带病种子、种苗和种薯的调运,病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环腐病、甘薯瘟、柑桔溃疡病等。种子上的细菌可以长期存活。如菜豆萎蔫病菌可在菜豆上存活5-24年。
土壤  作物病原细菌单独在土壤中的存活期一般是很短的。但较多的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土壤中的残余组织中存活,当这些残余组织分解和腐烂后,其中的病原细菌大都也随着死亡。在土壤中存活期长短与土壤温度、湿度、深度、土质、土壤微生物、pH等有关。
病株残余  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病株残余组织中长期存活,这是许多细菌病害的重要侵染来源。温度较低、干燥的残余组织中的病原细菌存活时期较长。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使病原菌的存活时期减短。还田的秸秆,如能促使它们很快分解和腐烂,其中的细菌亦将很快死亡。
杂草和其它作物  作物病原细菌的寄主范围大都是比较专化的,杂草和其它作物上的病原作为侵染来源远不如植物病毒那样普遍。但是,有些细菌病害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越冬杂草寄主,如水稻白叶枯病和农作物青枯病等。
昆虫介体  昆虫介体可以传染病害,但是作为侵染来源虽远不如作物的病毒那样重要,但在果树等木本作物上,介体昆虫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病原细菌在介体内越冬并作为侵染来源,最典型的还是玉米细菌性萎蔫病,它的病原细菌可以在玉米叶甲体内存活和越冬;还有蜜蜂既是梨火疫病的传播媒介,又是病害侵染来源。
2.侵入途径
作物病原细菌不能直接侵入作物,不象真菌那样直接穿过角质层或从表皮侵入,只能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即可通过寄主的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口或风、雨、雹、冻害、昆虫等自然造成伤口或耕作、施肥、嫁接、移栽、疏芽、疏果、打顶、收获、运输等造成人为伤口侵入;侵入后,通常先将寄主细胞或组织破坏,再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以进一步扩展。
3.传播途径
1)远距离传播
作物病原细菌不像真菌的孢子那样随气流传播得很远,甚至是高空的远距离传播。作物病原细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的传播。一些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内外越冬越夏,随着带病作物的种子、块茎和苗木的远距离调运而传播。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白叶枯病菌、甘薯瘟菌、柑橘溃疡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等。此外,江河和台风暴雨也可使作物病原细菌作较远距离的传播。
2)田间的近距离传播
①雨、露:雨露是作物病原细菌田间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作物感病组织表面的细菌和菌脓,需要通过雨露的溶解而分散开来,并通过水滴的飞溅而在作物间作有效的传播。许多作物细菌病害的轻重与降水密切相关。台风、暴雨等不良条件不但易使作物表面产生大量伤口,从而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还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诱发细菌病害流行。
②流水和灌溉水:许多作物病原细菌可以通过流水和灌溉水在田间传播,使病害蔓延,特别是对于土传的细菌病害更是如此。如水稻白叶枯病、茄科青枯病等。
③介体传播:昆虫是病原细菌传播的主要介体。在很多情况下,昆虫不仅是病菌的“传播者”,而且是病菌的“接种者”。如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菜螟、种蝇、大猿叶甲幼虫等均能携带并传播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蜜蜂可以传播梨火疫病等。有些介体传播细菌病害有一定的专化性,如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由玉米叶跳甲传播。
④农事活动:农事活动往往造成伤口,农具、耕牛、农机具等都可以将病原细菌从病田带到无病田。施肥、摘心、整枝、打顶、嫁接、切刀、采收、中耕等农事操作等,都可以成为当地传播细菌病害的重要因素。如马铃薯环腐病就是通过不消毒的切薯刀传给健康种薯的。
4.细菌性病害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作物病害在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内大量发生,对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称为病害流行。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有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而且植株处于极感病的状态;二要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三要有适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湿度)。
5.细菌性病害发生的特点
①病原细菌常随寄主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它们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越长、积累数量越大,对作物生产构成的威胁越大。
②许多病原细菌是通过种子及其繁殖材料传播的,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换,国家和地区种子交换、引种的频繁,势必增加病害远距离传播的机会,更有利于危险性病害的传播和发生。同时,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和南北调运,为病害传播提供了机会。
③较高的肥水要求,湿润的栽培环境,既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侵染活动。
④土地连作不仅易消耗地力,影响作物的生育,降低作物的抗逆性,而且加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繁殖、积累,在病土上栽培的作物病害发生将更为严重。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细菌病害病株田间分布
细菌性病害发生初期有发病中心,后有随水流方向传播蔓延趋势。地势低洼、深水灌溉、苗势嫩绿、大风暴雨后及人为、虫害伤口后有利病害加重发生。一般高温、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
二、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
目前植物病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厚壁菌门和薄壁菌门,共25个属,115个种,17个亚种,217个致病变种。但其中与生产有关系密切或重要的细菌属有8个,包括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氏菌属、棒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噬酸菌属、和韧皮部杆菌属劳尔尔氏菌属。
1、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黄单胞菌属为薄壁菌门的成员。菌体短杆状,多单生,少双生,单鞭毛,极生,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没有发酵型。氧化酶反应弱或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供给简单的有机碳素化合物和其他无机盐一般都能生长,一般在培养基上不产生色素,但菌体含有一种黄色的类胡萝卜素。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密黄色、光滑或粘稠的菌落。绝大多数成员为植物病原细菌,为害作物引起叶斑坏死或枯死等症状,如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条斑病、柑橘溃疡病、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油菜黄单胞菌、桃细菌性穿孔病等。该属细菌重要种有野油菜黄单胞菌(俗称甘蓝黑腐病菌X.campestris)、水稻黄单胞菌(X. oryzae),重要变种有野油菜黄单胞菌禾草致病变种(X. c.pv. graminis)、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桔致病变种(X. c.pv. citri)、水稻白叶枯病菌(X. oryzae pv.oryzae)。
2、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杆菌属是薄壁假单菌科的模式属。菌体短杆状或略弯,单生,鞭毛1-4根,极生;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没有发酵型。氧化酶反应阴性,少数阳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供给简单的有机碳素化合物和其他无机盐一般都能生长。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隆起的菌落,有荧光反应,有些种产生褐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它的寄主范围极广,多数为腐生性的,有些是植物内寄生菌,也有一些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如丁香疫病菌等,可侵染50多个科的数百种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引起叶斑或坏死及茎秆溃疡等症状。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烟草野火病、桑疫病等。
3、劳尔氏菌属(Ralstonia)
从假单胞菌属中分离出,其中茄科植物的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是众所周知的重要病原菌。普通细菌培养基上菌落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至白色。有些菌株在培养基上可分泌一种水溶性褐色素而使培养基变褐色。在灭菌的马铃薯块上,则能使其变深褐色至黑色。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30多个科的100多种作物,马铃薯、烟草、花生、番茄等茄科青枯病发生非常严重。种下分类多样化,不同菌株的寄生专化性不同,寄生在番茄、马铃薯、花生上是同一生化型,而烟草上的则是另一生化型。典型症状是全株呈现急性凋萎,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有白色菌脓溢出。
病菌可以在土中长期存活,是土壤习居菌。病菌可随土壤、灌溉水和种薯、种苗传染与传播。侵染的主要途径是伤口,高温多湿有利发病。
4、噬酸菌属(Acidovorax)
该属与从假单胞菌属相似。菌体杆状,直或略弯,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鞭毛通常为单极生根,少有2-3根极鞭。重要的植物病原噬酸菌有瓜类果斑病菌(A.avenae subsp.avenae),造成植物组织坏死和腐烂。
5欧文氏菌属(Erwinia)
欧文氏菌属是薄壁菌门肠杆菌科的一个成员。菌体短杆状,多双生或短链状,偶单生,除一个种没有鞭毛外,其余生多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兼性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或发酵型。无芽孢,营养要求有的需要特殊的生长物质,供给有机氮化合物,一般生长较好;一般不产生色素,但有的菌体有色素。营养琼脂上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大多数成员为好气性,部分为兼性厌气。
欧文氏菌属大多数是植物致病菌,受害后引起作物坏死、溃疡、萎蔫及软腐等症状。如十字花科软腐病、梨火疫病、胡萝卜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等。可分为两个组群,一是以梨火疫病菌为代表的解淀粉菌群,二是以胡萝卜软腐菌为代表的软腐菌群。软腐菌群寄主范围很广,包括十字花科、禾本科、茄科等20多个科的数百种果蔬和大田作物,大多由伤口侵染或介体传带侵染,产生大量的果胶酶,使植物组织的薄壁细胞浸离降解,引起肉汁或多汁的组织软腐,尤其在厌氧条件下最易受害,大白菜软腐病常在贮藏期间表现症状。常见种有胡萝卜欧文菌(E. carotovara)和梨火疫病(E. amylovara)。
6、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韧皮部杆菌属是新设立的属,这是一类在韧皮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菌,以柑桔黄龙病菌为代表,至今尚未能人工培养,但已在电镜下观察菌体梭形或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括两个种:在亚洲发生的引起柑桔黄龙病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m,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传播介体为亚洲桔虱。另一种为在非洲发生的Candidatus Liberobacter, 引起青果病(citrusgreening),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由非洲木虱传染。
7、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属薄壁菌门根病菌科,土壤习居菌,菌体短杆状。单生或双生,鞭毛1-6根,周生或侧生,没有荚膜,无芽孢,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但有的需要供给氨基酸和生长素。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黏性的灰白色至白色圆形、隆起、光滑菌落,不产生色素。
土壤杆菌属包含5个种,除放射性土壤杆菌(A.radiobacter)外,其余4个种都是植物病原菌,属兼性寄生菌,常引起木本植物的瘤肿和发根。其中根癌土壤杆菌(A. tumefaciens),寄主广泛,可侵害90多科300余种双子叶植物,尤以蔷薇科为主,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的根癌病。
8、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
棒形杆菌属是以前的棒状杆菌属建立起来的,属厚壁菌门。菌体短杆状至不规则状,有时呈棒状。无鞭毛,无芽孢,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营养要求较高,生长较慢;细胞内有黄或紫的色素或者没有色素。作物受害主要引起萎蔫、溃疡等症状。马铃薯环腐棒形杆菌可侵染为害5种茄属植物,在我国只在马铃薯上为害。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一)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
1.细菌病害症状
作物病原细菌在作物组织内繁殖和蔓延,引起作物细胞和组织的内部病变,从而表现了各种症状。
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病状是指病株本身的不正常表现,例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染病,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淡黄色至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环。
病征是指病部上病原物本身所表现的特征。例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空气湿度高时,叶背病部产生乳白色混浊黏液,即菌脓。
2.细菌性病害的病状
细菌所致的病状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及畸形等。
坏死型:是最常见的一类,以叶部、果实上出现的斑点和叶枯为最多。病斑初期呈半透明水渍状或油渍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病斑逐渐扩展,病株局部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而死亡,表现出形状和颜色不一的病斑。多数叶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近似圆形斑或条形斑,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褪绿呈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晕圈。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等。病斑也可受到木栓化组织的限制,在产生离层以后使病斑局部或全部脱落,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如果木栓化组织不脱落,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形成溃疡,如柑橘溃疡病。
萎蔫型:大多是由细菌侵染作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作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等。
腐烂型:腐烂是细菌性病害较为特有的一种类型,作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畸型:细菌侵染引起作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如果树根癌病等。
3.细菌性病害病症
脓状物:多数细菌病害在发病后期,当气候潮湿时,从病部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处溢出乳白色或黄色胶黏状物,即菌脓,这是细菌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主要特征。此种菌脓,潮湿时手摸质感黏性,干燥后形成胶膜或胶粒,带反光性。常见于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二)作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作物病害按病原的性质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作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如白菜软腐病、黄瓜霜霉病等,这类病害可以传染,通常发病田初期会出现少数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由点到面逐步蔓延扩大,所以又称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病原引起的作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如番茄日灼病、甜椒脐腐病等。这类病害不能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它在田中发病的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往往是一开始就成片发生。
两大类型病害的田间判断依据
  
  
非传染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
  
  
  
突发性: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病斑的呈现也大多无病理程序,一开始,其形状、大小、色泽就较固定。在田间不易见到初、中、后期的病斑,病情也没有明显的轻、中、重的渐进过程。
循序性:发病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和病斑的呈现均具有循序前进的过程。即先有发病基础,随后才由轻、中、重逐渐的蔓延加重;病斑出现具有初、中、后期的病理发展过程,在田间一般都可同时见到各个时期的病斑。
  
  
  
普遍性:一般是大面积、全田普遍发生,或在一丘田中成片、成块分布。常与气候、地形、土质、水、肥、用药、废气、废液等特殊条件有关。无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一般差异不大,甚至附近某些不同作物或杂草也表现出类似的病状。
局限性:通常在一丘田中先有零星个别病株(叶),随后出现发病中心,再扩展蔓延。在重病中心有向外围逐步减轻现象。发病早期,相邻植株,甚至同一株的不同分蘖中可找到一健株,即存在着病健株交错现象,就是在发病盛期,相邻病株的病情也往往有显著差异。
  
  
  
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即呈现全株性,如果出现点发性局部病斑,则往往在植株上的分布比较有规律性。
点发性:绝大多数真菌、细菌是引起点发性局部病斑,且在植株上分布多无明显的规律性。病毒病是全株性,但它多具初、中、后期的独特病状,并一般新嫩叶比老叶更为鲜明。线虫病大多是全株呈现生育不良。
  
  
  
无病征:仅有病状,无病征。
有病征:除病毒病和线虫病外,真菌性病害在病部有霉状物、锈状物、粉状物、小黑点、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等。
(三)、四大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区别
  
  
病状
病征
田间分布及发病条件
传播和侵染
真真菌
多数是点发性病害。以茎、叶、花、果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局部斑最为常见,如斑点、条斑、枯焦、炭疽、疮痂、溃疡等;其次是凋萎、腐烂以及各种变态、矮化等畸形。
病部中、后期大多长有霉状物、霜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等。
发病初期常有发病中心。多有随风向传播蔓延趋势。阴雨高湿、苗势嫩绿、披叶郁蔽、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等都有利于多数病害的发生。
主要借气流(风)和雨水溅射而传播,少数真菌(如锈菌)还可通过高空远程传播。真菌孢子落到寄主上,萌发芽管直接贯穿表皮侵入,或经由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在生长季节中,病菌繁殖迅速,重复侵染多次发生,病害得以蔓延扩大。
细细菌
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斑点和叶斑)和萎蔫二大类型。多数是点发性病害。以条斑(平行脉)、角斑(网状脉)、腐烂、枯萎等类型最为常见。病部多呈水渍状,对光观察有透明感,腐烂组织常黏滑并有恶臭,枯萎组织的切口常泌出混浊液。
病部在高湿或晨露未干时,分泌出淡黄色溢滴,即菌脓,干后呈鱼子状小胶粒或呈发亮的菌膜平贴于病部表面。
发病初期也有发病中心。多有随水流方向传播蔓延趋势。地势低洼、深水灌溉、苗势嫩绿、披叶郁蔽、特别是大风暴雨和水涝最有利于发病。
作物病原细菌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流水、昆虫、线虫和人的农事操作活动等;而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及人的商贸等活动。病原细菌接触寄主后,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水孔为主)侵入致病。病原细菌由于繁殖迅速,在生长季节中辗转传播,不断进行重复侵染。
病病毒和植原体病害
多数是系统侵染的全株性病害。初发时常从植株个别叶片或枝条开始,随后发展至全株。以枯斑、花叶、黄化、矮缩、簇生、畸形等最为常见。一般嫩叶比老叶更为鲜明。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
病部外表不显露病征
分布分散,病健株明显交错,无发病中心,但田边四周有时常较重。病情常与某些昆虫发生有关,或随种植年限而加重。早种和干燥环境往往有利于多数病害的发生。
除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染和嫁接传染外,许多病毒还能借昆虫介体而传染。在传毒虫媒中,以蚜虫和叶蝉最主要,特别是蚜虫,是许多蔬菜病毒病的传毒介体。
线线虫
多数是全株呈现营养不良的慢性病,叶片均匀发黄,生长衰弱,叶片稍萎垂,植株较矮小,根部变色或膨肿成瘿瘤。症状以局部畸形为主,为害部位大多数在地下根部,少数为害地上部叶片或籽粒。
病部外表一般见不到病征。
田间分布多随种植年限而加重,初发年份,田间常成团成块分布,以后多随土壤传播而呈分散。气候干燥利于症状的表现。通气性良好的沙壤土有利于发病。
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土壤、水流、人畜活动和农具等。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寄主植物种子(混有虫瘿籽粒)及无性繁殖材料的调运。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方法与步骤
1. 田间现场观察
各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发展,都表现一定的规律,因此,到发病现场作田间观察是诊断病害的首要工作。在观察中应详细记载和调查: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病害发展的快慢,在田间的分布、发生时期、寄主品种、受害部位、症状以及发病田的趋势,地形、土壤、昆虫活动、气候等环境条件。根据病害在田间分布与发展情况、病株发病情况、发病条件、施肥、用药、栽培管理及近期天气情况等,初步判定病害的二大类别。
如由霜冻、寒潮、干旱等气象条件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常大面积连片发生,受害的也不只一种作物;由土壤酸碱度不适或缺营养元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往往连片发生,其分布与土壤类型自然分布有关;由毒气、毒液等三废引起的生理病害,其分布与风向、毒水流向有关;由农药、化肥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只发生在施药、施肥的田里,而且被灼伤的斑点,其大小、形状常很不规则。如高温引起的日灼或喷洒药剂不当产生的药害等引起局部病变外,通常感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病、涝害等。
2.细菌性病害症状的观察
传染性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这些病原所致的病害都具有传染性,在田间发生时,一般呈分散状分布,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太的发展过程。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根据“四大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区别”作初步判断。传染性病害的各类病原除病毒、类菌原体及类病毒外,在病部都产生病征。真菌病害的病征很明显,在病部表面可见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锈状物等各种特有的结构;细菌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都可见滴状或一层薄薄的脓状物,通常呈黄色或乳白色。干燥时干涸成为小珠状、不定形粒状或发亮的薄膜。这些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作物细菌病害表现各种类型的症状,不同属的细菌侵染作物后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
棒形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萎蔫,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少数枝枯、萎蔫),黄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土壤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瘤肿(少数畸形),欧文氏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软腐(少数萎蔫和枝枯),劳尔氏菌属主要引起青枯萎蔫。一般来说,叶斑或叶枯型的细菌病害,不是假单胞杆菌属就是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至于一种软腐型的细菌病害,首先要考虑是由欧文氏菌属细菌引起的;萎蔫型细菌病害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根据我国目前发现的情况,主要是棒形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由于假单胞杆菌和黄单胞杆菌这两个属包括将近3/4的作物病原细菌,所以叶斑和叶枯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害。
许多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带有水渍状,有时可以作为诊断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细菌病害都是这样。例如,黄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后形成水渍状病斑的可能性大一些,而假单胞杆菌属侵染引起的病斑就较少表现水渍状,有的只在侵染前期或空气湿度很高时才表现一定的水渍状。
病部有时有菌浓排出。菌浓灰白色到黄色,珠状或其他形状,干燥后在表面形成菌膜或胶粒。菌浓在叶面上最常见,有时茎部肉状果也有菌浓排出。但并不是所有细菌病害都有菌浓,所以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
蔫萎型细菌病害,将病茎横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可从维管束流出浑浊的黏液,利用这个特点可与真菌性枯萎病区别。也可将并组织洗净后,剪下一小段,在盛有水的瓶里插入病茎或在保湿条件下经一短时间,从切口处有混浊的细菌溢出,这是诊断细菌病害比较简便而相当可靠的方法。
腐烂型细菌病害的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
3.细菌性病害的显微镜检查
病组织的病原显微镜检查是诊断细菌病害的简单而又可靠的方法。一般通过病状诊断和细菌溢检查,即能准确判断一种病害是否为细菌病害。研究一种细菌病害,先要确诊是由细菌的侵染引起的。无论是有病的或健康的作物,表面都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经过初步鉴别就进行分离培养等工作,有可能将一些腐生性细菌当作病原细菌,这不但浪费时间,并且会作出错误的结论。
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细菌。检查时,要选择典型、新鲜、早期的病组织,先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吸干,用灭菌剪刀将病部剪下,略带健康组织,大小不超过0.5—1厘米,平放置于消毒载玻片中央,加入灭菌生理食盐水或灭菌水一滴,然后用灭菌剪刀或解剖针将病组织从中心处撕破,加上盖玻片,进行显微镜检查。镜检时光线不宜太强,放大倍数先低倍后高倍,以100-400倍为宜。注意观察病组织四周,如发现有大量细菌似云雾状溢出,即可确定为细菌病害。
按照Koch法则,从病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细菌后,必须测定它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一般的工作顺序是先测定致病性,然后再研究细菌学和生理生化性状。细菌一般采用稀释分离法,病原细菌在组织中的数量很大,稀释后培养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的菌落,容易得到纯培养。少见的或新的细菌病害,当镜检后确定病原为细菌时,除采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这种细菌为该病的病原外,要确定该病原细菌的属、种时,还要观察记载细菌的形态,有的还需要进行噬菌体测定。
4. 细菌性病害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病害诊断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要作出正确诊断,至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症状的变异性和复杂性。虽然病害症状通常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病害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病害往往因品种、环境条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等的不同而异。
(2)注意避免病部上病原菌与腐生菌的混淆。
(3)注意把病害与虫伤、机械伤等伤害区分开来。
(4)注意把并发性病害(伴随发生的病害)与继发性病害(继前一种病害后发生的病害)区分开来。
(5)注意品种抗性对症状的影响。
(6)注意症状发生的范围与病菌分布的不一致性。
⑺检查细菌溢是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但有时也可能发生差错:
①作物细胞中的颗粒状内含物,有时也从切口流出,但是这种颗粒都比较大,大小不一致,数量比较少而且分散,细菌溢的颗粒比较小而且均匀,大量集中流出;
②作物表面的细菌和酵母菌等可在叶片的分泌物中繁殖,检查时也可能看到有颗粒从组织上扩散开来,但大小不均匀,有的比较大。仔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可以看到颗粒是从叶面扩散出来的;
③作物腐烂组织上检查到的细菌溢,也有可能是组织腐烂后在上面滋生的腐生性细菌。最好是检查刚开始发病的部位,多检查几次再作判断;
④萎蔫型的病害,要注意区分细菌侵染的部位和表现症状的部位,要从侵染的部位检查。细菌引起的瘤肿,并不是任何部位都能检查到细菌溢,要从内部新鲜病组织中检查,并且一般细菌溢的量也比较少。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
以选用抗病良种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科学肥水管理为重点,在初发病期施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
(一)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发病区调运种子、种苗及其它繁殖材料,防止因调运带菌种子、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往年发生的田块严禁制种,对调出发生区的瓜果必须经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外运;加强引种审批,对从发生区的国家或地区引种的植物必须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引种后做好定点观察工作。
(二)农业防治
通过选育及推广抗(耐)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间作及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细菌的小气候,以抑制病原细菌的发生。
1.选用无病种子或耐、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细菌性病害经济有效的途径。选择无病田留种或无病株上采种,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以防止病原菌感染种子。
2.实行轮作、间套作,十字花科蔬菜宜与豆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及粮食作物轮作,或与大蒜套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3.实施键身栽培,增强作物抗病性。
①合理施肥。施足腐熟农家肥和磷钾肥,培育壮苗、壮株。
②改良土壤,对微酸性土壤可撒施适量石灰,可调节土壤PH值,抑制病菌繁殖,提高作物抗病力。
③健全排灌系统,雨后做好排涝,防止田间积水。实行排灌分家,不串灌、漫灌。采取高垄或高畦栽培方式,天旱及时浇水,避免裂土伤根。蔬菜有条件可实行滴灌。保护地栽培应避免棚内湿度过大,以防滴水和结露。
④注意田园卫生:清除或烧毁带菌枯枝落叶及田间杂草;播种前可进行土壤苗床消毒;病株田间初见时,应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果,穴窝撒施生石灰消毒。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以减少菌源。
⑤加强田间管理 ,避免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合理整枝,减少伤口;尽量选择植株上露水已干及天气干燥时进行田间农事操作,减少病原菌的人为传播。不同田块劳作时,要做好操作人员和工具的消毒工作。
⑥及时治虫防病,减少植株伤口,从而减少传染机率。大白菜防治地蛆,可减轻软腐病的发生。
(三)物理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
①温汤浸种。先将种子用冷水浸润,再放于50℃温水中浸20分钟,捞出后用冷水降温再催芽播种。
②高温干热消毒。干燥种子60℃干热灭菌6小时。
③药剂浸种。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
④药剂拌种。蔬菜种子可用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
⑤太阳能土壤消毒:利用太阳能消毒无污染、无农药残留,适用于温室大棚。
时间:一般选择在7-8月份高温季节大棚或露地闲置期进行。
方法:将基肥施入地,耕翻后起垄,垄宽60-70厘米,高30厘米左右,在垄上覆盖厚度为0.5毫米的聚乙烯薄膜,薄膜铺平拉紧,四周用土压实。浇透水大棚温室要将门窗关闭封严。露地应再起拱搭盖一层薄膜,四周也应用细土压实。消毒期间,根据情况6-7天灌水一次,保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密闭20-30天。采用此方法,可使土壤0-20厘米土层温度达到50℃以上,达到土壤彻底消毒目的。
(四)生物防治
利用荧光假单胞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生物防治茄科青枯病、农用链霉素防治白菜软腐病。国内已用土壤杆菌K84菌株发酵产品制成了拮抗根癌病的生物农药—根癌宁。应用根癌宁生物农药30倍稀释液对桃树进行浸桃核育苗、浸根定植、切瘤灌根等生物措施,均能有效地控制根癌病的发生,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而且对核果类的其他树种和仁果类果树的根癌病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浸根一般用30倍的根癌宁液浸根5分钟;对于二、三年生的幼树,可扒开根际土壤,每株浇灌1-2千克30倍根癌宁进行预防;在病株的刮治中,可在刮除病瘤的根上贴附吸足30倍根癌宁的药棉,并灌以适量药液治疗。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出的抑制桃树根癌病的生物制品—抗癌菌剂5倍混合液蘸根或拌种,防治效果也可达90%以上。

(五)化学防治。台风暴雨过后对感病品种喷药预防及重茬田块可在感病生育期用药预防,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噻菌铜(龙克菌)、叶枯唑、春雷.氧氯铜、农用链霉素、噻唑锌、噻森铜、氢氧化铜等。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主要杀细菌剂

铜制剂

铜制剂包括无机铜类杀菌剂和有机铜类杀菌剂,常见的无机铜类杀菌剂有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碱式硫酸铜(波尔多液等)、络氨铜、王铜(氧氯化铜),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但容易产生药害,在花期和幼果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可混性差,大多数无机铜制剂为碱性农药,不能与大多数农药混配,使用起来不方便;还可诱发螨类的增殖。有机铜类杀菌剂有噻菌铜、琥珀肥酸铜、松脂酸铜、壬菌铜、喹啉铜、硝基腐植酸铜、噻森铜。该类杀菌剂对一些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且更加安全,一般不会产生药害;使用范围和时间广泛,水稻、蔬菜、瓜果等;含铜量比较低,不会引起螨类的增殖,铜离子的累积小;可混性好,使用方便。

碱式硫酸铜

又名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的无机铜类杀菌剂。

其有效成分的化学组成是CuSO4.xCu(OH)2.yCa(OH)2.zH2O。由约500克的硫酸铜、500克的生石灰和50千克的水配制成的天蓝色胶状悬浊液。按硫酸铜与生石灰比例不同有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1);倍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2);半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0.5);多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3~5)四种类型。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2400毫克/千克,对人畜和天敌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持效期7天。一般呈碱性,有良好的粘附性能,但久放物理性状破坏,宜现配现用。该制剂具有杀菌谱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和畜低毒等特点,是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杀菌剂。

防治对象:防治柑橘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等病害,在新梢抽出后,喷等量式或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续2~3次;防治黄瓜霜霉病,前期用1:1:400倍液,后期用1:0.5:250倍液,以提高防效。防治梨树和黑星病,在梨树花前、花后各喷1次等量式波尔多液160倍液。防治根癌病可在定植后的果树上发现病瘤时,先用快刀彻底切除病瘤,然后用100倍液硫酸铜或50倍液抗菌剂402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切口,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切下病瘤应随即烧毁。

注意事项:

①注意原料选择。应选用纯净、优质、白色生石灰块和纯蓝色的硫酸铜。硫酸铜不应夹带绿色和黄色杂质。②掌握配制方法。先取1/3的水配制石灰乳液,充分溶解过滤备用;再取2/3的水配制硫酸铜液,充分溶解备用。将硫酸铜液慢慢倒入石灰乳液中,边倒边搅或将硫酸铜液、石灰乳液分别同时慢慢倒入同一个容器中,边倒边搅拌。绝不可将石灰乳液倒入硫酸铜溶液中,否则配制成的药液沉淀快,易发生药害。注意要随配随用,当天配的药液宜当天用完。配制波尔多液不宜用金属器具,尤其不能用铁器,以防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喷药器械用后要及时洗净,防止腐蚀。③合理使用药剂波尔多液呈碱性,有效成分有钙和铜,不能与石硫合剂、多菌灵、甲托、代森锰锌等杀菌剂混用。若交替使用,间隔期为15~20天。④适时安全喷药。使用时应避开高温、高湿天气,如在炎热的中午或有露水的早晨喷波尔多液,易引起石灰和铜离子迅速聚增,致使叶片、果粒灼伤。一般应在15时后喷药较为安全。阴雨天、雾天、早晨露水未干均不能使用,以免发生药害,若药后遇大雨须补喷。⑤⑥波尔多液是保护剂,应在发病前使用,发病后仅能防止病菌的再侵染,对白粉病效果较差。⑦不同作物对波尔多液的反应不同,使用时要注意硫酸铜和石灰对作物的安全性。对石灰敏感的作物有马铃薯、葡萄、瓜类、番茄、辣椒等,这些作物使用波尔多液后,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易发生药害,因此要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且小苗一般不使用。对铜离子非常敏感的作物有桃、李、杏、白菜、莴苣、大豆、菜豆等,均不宜使用。⑧对家蚕毒性大,桑园附近不得使用;采果前20天停止使用。


氢氧化铜

蓝色或蓝绿色凝胶或淡蓝色结晶粉末,难溶于水,受热分解,溶于酸、氨水,易溶于碱性甘油溶液中,受热至60-80℃变暗,温度再高分解为黑色氧化铜和水。微毒。急性经口LD501000毫克/千克,急性经皮LD50>3160毫克/千克(兔)。制剂有77%可湿性粉剂、53.8%干悬浮剂、46%水分散粒剂 。

防治对象:用于柑橘、番茄、马铃薯、辣椒、西瓜等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茄子早疫病、炭疽病、褐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辣椒细菌性斑点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柑橘溃疡病可用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姜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用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600倍液;番茄溃疡病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可在拔节后雨季前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马铃薯青枯病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液灌根或根部喷雨。

注意事项:稀释后及时、均匀、全面喷洒。高温高湿及对铜敏感作物慎用,果树花期或幼果期禁止使用。避免药液及废液流入鱼塘、河流等水域。

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
英文通用名:thiodiazole-copper

噻菌铜属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为低毒农药。20%悬浮剂大鼠经口急性LD50大于5050毫克/千克,对大鼠经皮急性LD50大于2150毫克/千克。对蚕的24小时、48小时及三龄期蚕的半数致死浓度为LC50>750毫克/升,对鸟类安全,鹌鹑经口急性毒性LD50大于2000毫克/千克;对蜜蜂低毒,胃杀毒性LC50大于2000毫克/升,触杀毒性LC50大于3250毫克/升,制剂对皮肤、对眼均属轻度刺激。对鱼类低毒,对斑马鱼LC50(96小时)大于138.31毫克/升,对人、畜、有益生物均安全。


噻菌铜以水作载体,不含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悬浮率高,无粉尘,对环境友好。内吸传导性能好,具有良好治疗和保护作用。亲和性好,能够与绝大多数农药混配。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安全、无公害特点。对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特效,且对真菌性病害高效。

可广泛用于20余种作物60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柑桔溃疡病、疮痂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菜软腐病、西瓜枯萎病、烟草野火病、烟草青枯病、兰花软腐病、棉花苗期立枯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等。20%噻菌铜悬浮剂在通常用量下,安全间隔期水稻为15天,柑橘14天,黄瓜3天,大白菜14天,西瓜14天,烟草21天,药效持效期7-10天。

使用技术:一般作物的叶部病害(柑桔溃疡病、烟草野火病、青枯病等),20%噻菌铜悬浮剂使用浓度500-700倍液细喷雾,正反叶面喷湿,以不滴水为宜。水稻每亩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克。

根部病害和土传病害以20%噻菌铜悬浮剂600-800倍液粗喷、灌根或浇在基部。

应以预防为主,在初发病期防治,药效更佳。若发病较重,可每隔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对于种子带菌作物,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液浸种2-3小时后凉干播种。

对于苗期移栽作物,可在移栽之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泼浇处理。

移栽定植时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蘸根处理。

注意事项:①使用之前先摇匀。使用时,要用二次稀释法。即先用少量水将悬浮剂搅拌成浓液,然后加水再稀释。 ②对铜敏感的作物应在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或先试后用。③本剂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可与各种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混用,但不能与强碱性农药混用。两药混用时,必须先将一药加水稀释后,再加另一药混和。

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又叫噻枯唑、叶青双、叶枯宁,属高效、安全、内吸、低毒杀菌剂。原药小鼠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3160-8250毫克/千克,红鲤鱼LCD50(24小时)为600毫克/升,内吸传导性强,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持效期长,药效稳定,对人畜、鱼类安全。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细菌性基腐病、柑橘溃疡病、白菜软腐病、番茄青枯病的特效药,残效期10~14天。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秧田于秧苗3-5叶期和移栽前3天各喷药一次。本田可在发病初期喷药,间隔7-10天一次,一般连续喷2-3次,每亩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125克,兑水40-50千克喷雾。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苗木或幼树萌芽后20-30天喷药1次。成树在花后10天、 30天、50天各喷药1次,使用浓度为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视树冠大小喷足药液,以不流失为宜。
大白菜软腐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

注意事项:不宜用毒土法施药。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水稻收割及柑橘采果前30天应避免使用。


农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杀菌物质,具有抑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阻碍其生理机能的作用,对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比较普遍的有农用链霉素、金核霉素、放线菌、中生菌素和农抗120等。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农用链霉素为放线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的抗菌素类农药,兼有治疗和保护作用,是一种内吸性和环保型杀菌剂。链霉素是由灰色链霉菌产生的核菌素,工业品为链霉素的三盐酸盐,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抗菌谱广、选择性强、易于被作物吸收等优点,尤其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效。具有内吸作用,能渗透到作物体内,并传导到其他部位。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9000毫克/千克,对人、畜低毒,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亦很小。可与抗菌素农药混用。主要用于喷雾,也可作灌根和浸种消毒等。广泛用于烟草、蔬菜、果树、粮食等作物上的野火病、青枯病、角斑病、软腐病、溃疡病和白叶枯病等多种病害,是目前防治细菌性病害的一种理想药剂。使用中应以预防为主,农作物定株后开始用药,可视作物生育期及病情轻重调节用药量及用药次数。

防治大白菜软腐病,大白菜、甘蓝黑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甜椒疮痂病,软腐病,菜豆细菌性疫病,于发病初期开始,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西红柿、甜(辣)椒青枯病;可用100-150毫克/千克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药液,于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灌药液0.25千克,每隔6-8天灌一次,连灌2次。

注意事项:生物农药防效比化学农药药效缓慢,应提倡早期防治,即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喷施。多数生物农药遇到强烈阳光照射会产生分解,降低药效,应选择在午后或阴天喷施。严格按照施用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加或降低施用浓度。不能与杀虫杆菌、青虫菌、7210等生物药剂混合使用。使用浓度一般不超过220毫克/千克,以防产生药害。避免和碱性农药、污水混合,否则易失效。喷药8小时内遇雨应补喷。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作物常见的细菌性病害

1.粮食作物细菌性病

水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又称白叶瘟、茅草瘟等,是由黄单胞杆菌属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我国各稻区几乎都有发生,是水稻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以江淮丘陵和沿江江南稻区受害最重。发病轻时一般减产5-10%,病重时则减产20-30%,如果病害大流行时往往造成颗粒无收。抽穗前发病,顶叶枯死,往往造成瘪粒,同时青米粒也增加,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灌浆后发病则影响较小。

症状与识别:主要为害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发生。早稻秧苗期因温度较低,病情发展缓慢,不表现症状。秧苗在高温下显症,连晚秧苗侵染后,病斑短条状,发生于下部叶片,形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带病病菌移栽大田后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发病成为中心病株,进而扩展为发病中心。

成株期的典型症状(叶缘型):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即扩展为短条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向上下延伸,并加宽加大形成波状(籼稻不明显)或长条状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品种反应不同,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病健部分界明显。空气湿度高时,特别在雨后、傍晚或清晨有露水时,病叶上有蜜黄色的珠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硬,呈球状。

中脉型症状:水稻自分蘖期或孕穗期开始,在剑叶或其下一、二叶,少数在三叶的中脉伤口开始表现淡黄色症状,沿中脉向上下蔓延,可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

急性型症状:主要在多肥栽培,感病品种或温、湿度适宜(如连续阴雨、高温闷热)的情况下发生,病叶产生暗绿色病斑,扩展使叶变灰绿色,迅速失水,向内卷曲青枯,病部也有珠状溢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凋萎型症状:一般不常见。先于苗期感染,秧田后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间,病株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1-2叶片失水,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紧卷不能展开,最后枯死,很象螟害造成的枯心。病苗移栽后30天左右,叶片枯萎,并向其他分蘖扩展,病叶迅速失水、青枯,起初在分蘖期的心叶或邻接叶片上发病,病势继续扩展,可使主茎及分蘖的茎叶相继凋萎,常引起缺兜或死丛观象。剥开刚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面有黄色珠状的菌脓,如将外层叶鞘剥去,可看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折断病株茎基,也可检查到黄色菌脓,但并无异昧,因此可与螟害相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易和水稻的生理性枯黄现象相混淆。水稻生理性枯黄或老黄叶一般都是橙黄色,没有条斑和菌脓,也没有波纹状,而且不存在病、健组织的明显界限,以此与白叶枯病相区别。为了诊断可靠起见,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镜检法:剪取带有健部的病叶一小块,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加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检视,若看到大量淡黄色或乳白色混浊物的细菌从叶脉中涌出即为白叶枯病;如为生理性枯黄,就没有这种现象。

玻片法:上述方法制成玻片,用扩大镜或用肉眼迎光仔细观察,如是白叶枯病,也可看到细菌菌脓从病叶切口组织内流出。

保湿法:剪取带有健部的病叶一段,长约1~2寸,放在盛有半寸左右清水的玻管内,病叶的下端浸在水中,上半段露出水面,管口加盖保湿。经过一昼夜,如有淡黄色或乳白色混浊物从切口的叶脉处溢出形成露珠状的菌脓,则可证实为白叶枯病,而一般生理性的枯黄叶则没有这种脓状物溢出。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也较为相似,不易辨别,但可区别如下: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病菌主要从水孔侵入,病斑多半从叶尖或靠近叶尖的边缘开始发生。病菌有时也可从伤口侵入,故病斑有时也可以从叶面上发生。
病菌可从气孔和机动细胞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所以病斑可从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
病斑呈长条形,非水渍状枯死斑。病、健部分界限明显,有时还呈波纹状。
断续短条状病斑,对光呈半透明,水渍状。许多条斑愈合可使叶片组织大块枯死,此时外形和白叶枯病相似,但仔细观察,仍可看到典型的条斑症状。
在田间湿度高时,病部产生小球状的细菌溢脓,浅黄或灰黄色,一般较少发生,菌脓大而少。
即使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产生大量的细菌溢脓,呈球状,色较深,蜡黄色,菌脓小而多。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渠道,病菌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灌水、昆虫、农事操作等因素传播,可引起连片发病。

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盛,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早稻秧苗期感病后不易表现典型症状,成为带菌苗。晚稻抽穗后病情扩展缓慢,也与受低温(20℃以下)的影响有关。气温的高低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22℃时,潜育期为13天,24℃时为8天;26-30℃时,潜育期只需要3天。晚稻在三、四叶期就可表现症状。秧田期淹水,秧苗被感染的机会增多,淹水没顶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秧苗带菌率越高。当带菌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下降时开始发病,成为中心病株。以后又在病株的病部产生大量的菌脓,借灌溉水和暴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扩大蔓延。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台风暴雨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与传播,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稻田深水灌溉、洪涝淹水、串灌漫灌、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受淹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发病越重。串灌、漫灌致使病原菌随水流传播,扩大危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的地区发病也重。稻株抗病力一般在分蘖末期开始下降,以水稻孕穗期最易感病,分蘖期次之。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叶枯病流行季节为早稻6-7月,中稻为7-8月,晚稻8月中旬至9月中旬。

防治方法:防治白叶枯病必须以抗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苗防治为关键,肥水管理为重点,在初发病期施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

①加强植物检疫,禁止随意调运种子,不要从病区引种。引种时要严格地进行种子检验。②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③建立无病留种田,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液浸种后凉干播种。④严格处理病稻草。清理病田稻草残渣,病稻草不可直接还田,田间病草和晒场秕谷、稻草残体应尽早处理;不用病草扎秧、复盖、堵塞稻田水口等。⑤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状秧。选好秧田位置,严防淹苗。秧田应选择地势高,无病,排灌方便,远离稻草堆、打谷场和晒场地,连作晚稻秧田还应远离早稻病田。⑥善管肥水。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严防涝害;按叶色变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

⑦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秧田在秧苗3叶期及拔秧前3-5天用药;发病株和发病中心,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大田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的初发阶段,特别是出现急性型病斑,气候有利于发病时,应立即施药防治。发现一点,治一块,治一块,防一片。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100-120克,或20%叶枯唑(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20-13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千克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etal.) Swings

简称水稻细条病,由黄极毛杆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症状与识别: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初为暗绿色、后变黄褐色的细条斑,条斑宽约1毫米,长10毫米以上。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中越冬,带菌种子的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病斑上的菌脓可借风、雨、露等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借风、雨、水、农事操作及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台风暴雨及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就容易流行。长期灌深水以及偏施、迟施氮肥发病也较重。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一般晚稻重于早稻,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于6-9月间最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尤其做好制种田孕穗期产地检疫,严禁从疫区调种、换种,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②选用抗(耐)病品种。③种子消毒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分钟,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10分钟,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④栽培管理。抓好以管水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浅水勤灌,防止串灌、漫灌、浸灌和灌深水,适时晒田。在施肥上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增强植株抗病力。⑤药剂防治。重点在于秧苗期喷药保护和大田期封锁发病中心。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初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暴风雨、台风及洪涝之后应立即喷药。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100-120克,或20%叶枯唑(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5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千克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学名: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

症状与识别:一般在分蘖至灌浆期发生,分蘖期可出现零星病株,先心叶青卷、枯黄,叶片自上而下发黄,直至全株枯死,似螟害枯心苗,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变褐,并逐渐发黑腐烂,易拔起,有恶臭。圆秆拔节期发病的主要症状为“剥皮消”,水稻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叶鞘近水面处有边缘褐色,中间青灰色的长条形病斑,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倒生根,伴有恶臭味。穗期发病的主要症状为“青枯”,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发病植株基部根节变色,并有短而少的倒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有恶臭味。

田间识别要点:发病植株茎基部变褐色至灰黑色腐烂,易拔起,并有难闻的恶臭味;病株在田间里零星分布,病健株交错现象明显。

在田间诊断时还要注意,有时根节部变深褐色腐烂和有恶臭味,属于土壤通气不良的还原性物质中毒所引起的生理病害,在诊断时要注意加以区别。

发病规律:病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从叶片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发病最重。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至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发病,至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大田发病一般有3个明显高峰,即分蘖期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孕穗期为第二次发病高峰,以“剥死型”病株为主;抽穗灌浆期为第三次发病高峰,以“青枯型”病株为主,继后出现枯孕穗、白穗等症状。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杂交稻发病率低于常规品种,籼稻病害轻于糯稻,粳稻发病最重。有机肥和钾肥缺少,偏施氮肥发病较重;秧苗素质差,移栽时难拔难洗,造成根部伤口,有利病菌侵入,发病也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选用高产抗病品种。②轮作。水旱轮作可减轻该病发生。③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和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培育壮秧,严防秧田长期灌深水或脱水干旱;移栽前要重施“起身肥”,使秧苗易拔易洗,避免秧苗根部和茎基部受损。提高插秧质量,避免深插,以利秧苗返青快,分蘖早,长势好,增强抗病力,以减轻病害发生为害。水浆管理上要干干湿湿、湿润灌溉,保持水稻根部有足够的氧气,改善植株根际条件,降低发病。④药剂防治。发生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田块立即排干水,撒施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抑制病菌,亩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0毫升,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兑水60-75公斤喷雾,隔5-7天再喷一次。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应以预防为主,在水稻发病前用药。若在水稻移栽前7-10天、分蘖期、抽穗前期各施药一次,效果更理想。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学名:Pseudomona panici (Elliott) stapp.

症状与识别: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主要发生在秧苗期。初时病斑多发生在秧苗心叶,在叶片和叶鞘上呈水渍状的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严重时,在秧田中可见“一滩滩”枯死,好似发病中心。成株期染病,病斑多从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初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沿中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严重时病部腐烂,有臭味,叶片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孕穗期染病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是本病初次侵染的来源,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当秧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本田期遇低温多雨,特别是在遭受洪涝侵袭、稻苗受淹情况下,则病害都重,且淹漫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愈重。因此沿江、沿溪两岸或地势低洼、易洪涝侵袭的田块往往发病重。

防治方法:改善水利条件,减少洪水淹漫,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避免串灌和防止淹苗。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当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参考水稻白叶枯病。



熊兴平——反思者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