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11706 | 回复数:34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学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 et Munoz

症状与识别:多发生在玉米生育中期,主要为害中下部茎秆和叶鞘。玉米10多片叶时,病株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出现水渍状圆形、椭圆形病斑,扩展后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波浪状,浅红褐色。茎秆病斑可环绕茎部,发病部位迅速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出现青枯萎蔫,然后逐渐变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可向上、下发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病残体、带菌种子和粪肥上越冬。翌年玉米拔节后,病菌由植株气孔、水孔或伤口处侵入发病,借风雨、昆虫和流水传播。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则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在26-36℃范围内病菌都能侵染,高温高湿天气利于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时扩展迅速。风沙、冰雹、暴雨和大风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结,发病重。连作地、施用氮肥过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倒茬,尽可能避免连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甘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②选用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③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以减少菌源。④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中耕和摘除下部叶片,使土壤湿度低,通风透光好。合理密植,不宜高度密植,以免造成植株郁闭。前期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⑤及时治虫防病。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减少虫伤口。⑥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并用生石灰对病穴消毒。⑦种子包衣处理。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用咯菌腈或咯菌腈·精甲霜灵或4.23%甲霜灵.种菌唑微乳剂或400克/升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包衣种子或拌种处理。⑧药剂防治。高发区预防为主,拔节后雨季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预防。发病初期,可及时喷洒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也可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毫升。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薯瘟
学名:Pseudomonas batatae Cheng and Faan

甘薯瘟病又名甘薯细菌性枯萎病、萎蔫病、青枯病,俗称“发瘟”、“烂苗”、“硬尸薯”,是一种枯萎型病害,主要危害甘薯,一旦发生,不仅较难防治,而且常常造成较大损失。据调查,一般发病田损失30-40%,重的达70-80%,甚至无收。


症状与识别: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薯苗得病后,在基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随着斑点的扩大,病斑色泽渐次加深,维管束变黄褐色,叶色暗淡,无光泽,遇阳光照射,失水萎蔫。每经一次剪苗,往往引起病害迅速蔓延。薯苗插植后,如病菌侵入,则不发根,几天后枯死;若病菌侵入健康植株,在活棵后7-15天,当茎蔓长30厘米左右时才呈现症状,薯叶顶端1~3片叶萎蔫,如有阳光照射则更为明显,此时地下部的切口及其附近组织变为黑褐色。剖视其维管束为黄褐色,严重的向外扩展到皮层,向内扩展到髓部,造成茎基及地下茎变黑、腐烂、脱皮,仅存纤维,发生臭味;轻的造成缺株断垄,重的则成片死亡。


成株期一般随着地上部藤蔓的旺盛生长,蔓茎各节着生大量不定根,感病后茎蔓和叶片一般不表现明显萎蔫症状,但受害植株基部1-3张叶片往往变黄,藤蒂头的附近组织呈现明显的黑褐色,纵剖茎蔓,可见维管束已呈黄褐色。每经提蔓和翻蔓后,就萎垂枯死。前期感病的植株不能结薯,或只能收到少量的藤薯;后期感病的能结薯,但病菌往往从薯蔓的一端进入薯块或从须根处侵入,使薯块维管束组织变为黄褐色。薯块染病轻者薯蒂、尾根呈水渍状变褐,较重者薯皮现黄褐色斑,横切面生黄褐色斑块,纵切面有黄褐色条纹,严重时薯皮上现黑褐色水渍状斑块,薯肉变为黄褐色,维管束四周组织腐烂成空腔或全部烂掉。食之有苦臭味,煮不烂,故称为“硬尸薯”。

该病叶色不变黄、茎部不膨大、无纵裂,以此可区别于蔓割病。

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病薯、病藤、土壤中越冬。病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淹水情况下需半年才能死亡,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随着种薯、薯苗、薯蔓、带菌土的菜秧等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灌溉水、粪肥也可传病。经家畜消化道后,在排出的粪便中仍能存活。在病薯和病藤上越冬的病菌,经育苗后引起薯苗发病,随着病苗的扦插而传播,使大田继续发病。在土壤和肥料中越冬的病菌,也可引起薯苗发病,或以后从插条的切口处侵入健苗,或由须根侵入健株和薯块,引起大田发病。此外,它还可通过流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田鼠、小象甲和蝼蛄等地下害虫,不仅为害甘薯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入,而且还能传带病菌,扩大为害。

甘薯瘟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病原细菌在20~40℃的气温下,都能生长繁殖;当田间温度在27~34℃,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最利其生长繁殖。浙南地区5~10月都可以发病,其中以6~9月发病严重。6月份忽晴忽雨,往往导致大量死苗;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常因干旱而病害暂时被抑制;随后因秋雨增多,病害又重新流行;10月以后,由于气温下降和天气晴燥,病势渐趋缓和而停止。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的薯田受害较重,病区遭受水淹后,发病更重。酸性土壤、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防治甘薯瘟应采取以实施检疫为前提,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狠抓以选栽抗病高产品、繁育无病种种和改种轮作为重点的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薯、种苗、薯藤,以及其他带土的菜秧、苗木等;与疫区相邻的田块,要特别加强检查,避免在这些田块中选留种薯,以防病害传入。对疫区要实行严格封锁,做到病苗、病薯、病蔓不上市、不下地、不乱丢,以防扩大蔓延。此外,从疫区买回的牲畜,必须隔离关栏饲养几天,把粪便集中处理,深施于水田,以消除隐患。②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苗,严防苗期感染,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时用刀横削薯块两端,凡切口有黄褐色斑点的都予以淘汰,切口不变色的即是无病薯;选择无病苗床。以远离病区的无病田块和前作是水稻或新开荒地为宜;选择不带薯瘟细菌的基肥,一般用绿肥、焦泥灰等较好。严格进行种薯、种苗、工具的消毒。一般于晴天上午9时左右进行剪蔓,如发现薯苗叶子有萎垂的,可视为发病象征,应把它剔除。又如藤蔓基部腐烂,茎切面变色,不流乳汁或流出不均匀的,都应淘汰。藤剪、藤刀需用75%酒精消毒,锄头等农具用10%石灰水浸2~3分钟,以防污染。薯苗扦插前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苗10分钟,以促进伤口愈合。加强害虫防治,为防止病菌从虫伤口侵入要及时防治甘薯小象甲等地下害虫。③实行改种和轮作。根据甘薯瘟细菌在水浸情况下半年就可死亡而于旱地可存活3年以上的特点,病区凡有水源的,可改种水稻或与水稻轮栽。旱地可因地制宜改种高粱、小麦、玉米、棉花等,也可与这些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但应避免与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轮作。④加强栽培管理。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体烧毁;勿用病藤、病薯作牲畜饲料或堆沤土杂肥;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土,并尽可能引水浸田一段较长时间;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病区的栏肥往往带菌,应推广栏肥施入水稻田;旱地宜用苜蓿、苕子等绿肥作基肥。整治排灌系统,实现排灌分家,切勿浸灌和串灌,以防止水流传病;⑤治虫防病。注意防除甘薯小象甲等害虫,减少虫媒传病。⑥及时拔除初发中心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撒施石灰。必要时淋施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或77%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发病严重时开隔离沟封锁发病中心。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2.蔬菜细菌性病害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学名:Erwinia carotovora (Jones) Holland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腐烂病、烂蒲头、水烂等,是我国白菜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此病为害期长,自田间、贮运期以至市场上,都会引起腐烂,造成较大损失。主要为害白菜,其次为青菜、甘蓝、萝卜、花椰菜、芹菜、生菜,还可为害番茄、辣椒、马铃薯、黄瓜、胡萝卜、莴苣等。大白菜、甘蓝在苗期就可发生,但多数在包心末期。

症状与识别:
大白菜、甘蓝 多从包心期开始发病,叶柄基部与茎基部交界处首先发病,出现半透明、水渍状、微黄色病斑,开始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白天植株外围叶片在日光照射下表现萎蔫下垂,但早晚可恢复,几天后病株外叶萎蔫,平贴地面。天气干燥时,病叶可失水成薄纸状,紧贴叶球,叶球外露。严重时叶柄基部和根茎心髓组织腐烂,充满黄色黏稠物,有臭味,一碰就倒。贮藏期病害继续发展,造成烂窖。

青菜 发病一般从菜心开始渐向外腐烂发病,最后再使外部叶片叶柄腐烂。

花椰菜 发病一般始于结球期,初在外叶或叶球基部出现水浸状斑,植株外层包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外层叶片不再恢复,病部开始腐烂,叶球外露或植株基部逐渐腐烂成泥状,或塌倒溃烂,叶柄或根茎基部的组织呈灰褐色软腐,严重的全株腐烂,病部散发出恶臭味,有别于黑腐病。

萝卜 受害后,常自根的尖端部分开始呈水渍状褐色软腐,向上蔓延,病健分界明显,常有汁液渗出。留种株往往老根外形完好,心髓完全腐烂,仅有空壳。另一种症状是病菌先从菜心基部侵入引起发病,而植株外部则发育正常,从菜心开始渐向外腐烂发病,最后使外部叶片、叶柄腐烂。

芹菜 主要为害叶柄基部或茎。一般先从柔嫩多汁的叶柄基部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浸状,形成淡褐色纺锤形或不规则的凹陷斑。干旱时病害停止扩展,田间湿度高时,病情发展迅速,病部呈湿腐状,内部组织软腐糜烂,仅残留表皮,挥发出恶臭气味。

生菜 主要为害肉质茎和根茎部,多在生长中后期或结球期开始发生。一般从植株基部伤口处开始侵染,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斑,以后病部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深绿色,充满浅灰褐色粘稠物,并释放出恶臭气味。随病情发展,病害沿基部向上快速扩展,使菜球腐烂。

发病规律:此病主要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在留种株和保护地的植株上过冬。田间发病的植株,春天栽于田间的带病采种株,带有病菌的土壤、粪肥以及贮窖周围的病残体上均带有大量病菌,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反溅、灌溉水、施肥和昆虫(如黄条跳甲、蝽象、菜粉蝶等)等传播,从寄主机械伤口、虫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进行侵染。发病后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由于病菌寄主范围广,经潜伏侵染后,从春到秋在田间辗转危害,引起生育期和贮藏期发病。病菌侵入寄主后,迅速繁殖并分泌果胶酶使寄主组织细胞中胶层分解,细胞分离,组织崩溃,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腐烂形成软腐症状。后期再次侵入的腐败细菌分解蛋白胨,产生吲哚类的物质,散发出腐败的臭味。病菌生长温度4~39℃,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为95%左右;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为3-7天。

一般十字花科蔬菜、芹菜生长后期,如遇高温多雨,最易发病。因多雨使叶片基部处于浸水和缺氧状态,伤口不易愈合,且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蔓延,因此,大白菜包心后久旱遇雨往往发病重。高垄栽培发病轻,平畦地面易积水,故发病重。播种期早,包心早,感病期提早,会加重发病,尤其雨水多而早的年份影响更明显。白菜与大麦、小麦、豆类等轮作发病轻,前茬为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等发病重。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蛴螬等为害所造成的伤口,都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侵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高峰在春季4月至11月,春季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繁殖与传播。夏季温度偏高多雨,秋季多雨多雾,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害虫发生重、氮肥施用过多、采收不及时的田块发病重。幼苗期发病轻,多从莲座期开始发病。芹菜一般在生长中后期封垄遮荫、地面潮湿的情况下易发病。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采收期。


防治方法:

①提倡轮作,尽可能回避与十字花科、菊科、茄科和葫芦科蔬菜连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

②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无病土育苗,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菌感染,提高种子发芽率;

③推广深沟高畦栽培,以利于排水。做到小水勤灌,避免串灌、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技术,减少病菌随水传播的机会。培育壮苗,精细定植,定植、中耕或锄草时避免伤根。生长期及时追肥,防止早衰,以提高植株抗病性能。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适期播种,使感病期避开高温和雨季。高温季节种植选用遮阳网或无纺布遮荫防雨。浇水后或降雨后注意随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保护地栽培,注意通风换气降湿,适当控制浇水量,浇水应选择晴朗天气,浇、灌水后适当放风,避免高湿引发病害。田间操作防止人为的机械损伤给病菌入侵创造机会。

④及时清除病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收获或拔除,拔除后穴内撒石灰灭菌。发病期减少浇水或暂停浇水。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⑤治虫防病。早期防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幼苗期开始防黄曲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猿叶虫、甘蓝夜蛾等。

⑥药剂防治。勤查田头,发现病株及早清除。发病初期喷药或灌根,发病初期7-10天1次,发病盛期5-7天一次,连续2-3次,重点喷洒植株基部及邻近地面,浇灌每株0.25-0.5千克。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拌种(种子量的3%),幼苗至莲座期2000-3000倍液喷雾,连喷二次,注意喷在近地面和作物茎部,或用800倍液液浇灌。


特别提示:生菜以生食为主,尽可能实施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化学药剂防治要严格控制用药品种、浓度、剂量、间隔期。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Pammel)Dowson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除为害甘蓝、花椰菜、萝卜外,还能为害白菜、芥菜和芜菁等多种蔬菜。主要为害叶片、叶球或球茎,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症状与诊断:白菜 幼苗受害,子叶初始产生水渍状斑,根髓部变黑,逐渐枯萎。成株期染病,引起叶斑或黑脉。病斑多从叶缘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的褐黄色叶斑,斑的外围组织淡黄色,与健部无明显界限,严重时,形成大块黄褐色斑或网状黑脉。叶柄染病,沿维管束向上扩展,造成干腐或折歪、脱落。

甘蓝上,叶片染病,叶缘出现黄色病变,呈“V”字形病斑,发展后叶脉变黑,叶缘出现黑色腐烂,边缘产生黄色晕圈,后向茎部和根部扩展,造成根、茎部维管束中空,变黑干腐,使内叶包心不紧。

花椰菜上,叶片边缘产生黄色斑点,后向两侧和叶内扩展,形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后到达叶柄和茎,维管束变为黑色,小花球灰黑色呈干腐状。病部菌脓不如软腐病明显,但潮湿时手摸病部有质黏感。

萝卜上该病多从叶缘和虫伤处开始,向内形成“V”字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最后病斑可扩及全叶。肉质根染病出现灰褐色或灰黄色的斑痕,表现为内部维管束变黑色,髓部腐烂,严重时内部组织干腐,最后形成空心,但外部症状不明显,随着病害的发展和软腐菌侵入,加速病情扩展,使肉质根腐烂,并产生恶臭。病部菌脓不如软腐病明显,但潮湿时手摸病部有质黏感。

发病规律:此病由油菜黄单胞杆菌油菜致病变种侵染所致。病原细菌以带病种子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问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带菌种皮依附在子叶上,从子叶边缘的水孔侵入,传导至维管束,使出苗后病害在苗床中即可造成危害。成株期染病,借昆虫及雨水反溅,从叶片水孔或伤口侵入,并在薄壁细胞内繁殖,随后进入叶维管束组织内扩展,使叶片染病,再由叶维管束传导至茎维管束组织,扩展形成系统侵染。留种株病原菌还通过果柄维管束进入种脐到达种荚,附着在种子上,使种子表皮带菌,这是病原菌向新菜区远距离扩散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原细菌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5~39℃;最适发病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0%上(叶缘有吐水);最适感病的生育期为甘蓝莲座期到包心期,花椰菜花球初现期,萝卜近成熟期。发病潜育期3~5天,病菌致死温度51℃/10分钟。年度间高温多雨、闷热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管理粗放,植株徒长,虫害发生严重田块发病重。品种间耐热品种较抗病。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1月。

防治方法:

①选无病株留种或对种子进行消毒。从无病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浓度为20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浸种2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晾干播种,以压低种子带菌量,减少初侵染。

②重发病田块,提倡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③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合理施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④防治传病害虫。在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蚜虫、猿叶甲、黄曲条跳甲等害虫盛发前及时防治,防止虫伤及害虫传播病害。

⑤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喷药次数。一般气温在16~28 ℃范围内,连续降雨量在20毫米以上,5~7天田间可始见病株,15~20天后田间进入发病盛期。药剂可选用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也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液浇喷苗床,移栽时醮根作为送嫁药。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茄科青枯病
学名:Pseudomanas solanacearum Smith

青枯病又名细菌性枯萎病,为常见的细菌性维管束系统性病害,是茄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因发病初期,地上部分虽表现为萎垂而叶片仍保持绿色,故名“青枯”。主要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和大豆、萝卜、花生、芝麻等作物。以番茄受害最重,茄子次之。南方及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症状与诊断:番茄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厘米高以后才开始发病,主要表现在成株期叶片和茎。发病初始顶部新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产生凋萎,接下来才是中部叶片产生凋萎;发病后叶片色泽较淡,呈青枯状。白天出现萎蔫,傍晚和清晨又恢复正常;数天后很快扩展至整株萎蔫,并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茎初为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呈褐色斑块,病茎中下部表皮粗糙,常产生不定根。剖开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黏液渗出,这是青枯病的典型症状,可与真菌性枯萎病、疫病相区别。

茄子被害,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病株茎面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将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这种变色从根颈部起可以一直延伸到上面枝条的木质部。枝条里面的髓部大多腐烂空心。用于挤压病茎的横切面,也有乳白色的粘液渗出。

辣椒受害,初始个别植株叶片白天出现萎蔫,傍晚复原,后很快扩展至整株植株,植株地上部分叶色较淡,这样连续几天后植株就会死去。茎外部症状不明显,维管束变褐,高湿时折断后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由于病情扩展迅速,往往田间出现一片凋萎。

马铃薯发病,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发生规律:此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土壤中或马铃薯块上越冬。病菌能在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即使无适当寄主,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病不由种子传染,但马铃薯块茎可以传病,且是主要的传病方式。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传播。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30-37℃,最高温度41℃,最低温度10℃,致死温度为52℃10分钟。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6.0-8.0,最适pH值为6.6。在南方温暖及比较潮湿的地区发病严重,而在寒冷地区及干燥的土壤中则很少发病。土壤在25℃左右,雨水多、湿度大是病害发生有利条件。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土质黏重、排水条件差、地下害虫多、土壤偏酸发病重。常年连作、通风不良、土壤偏酸、钙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梅雨多雨、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热气蒸腾作用增大,更易促成病害流行。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辣椒的感病生育期为座果期。

防治方法:

①发病严重地块,提倡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5年,有条件的地区,与禾本科作物特别是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②改良土壤。青枯病菌适宜于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可以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使土壤呈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用量应根据土壤的酸度而定,一般每667平方米施50-100千克。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底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改变微生物群落。

③改进栽培技术。选择干燥无病菌的土地作为苗床。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淘汰徙长或纤细的弱苗。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方式,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增施磷、钙、钾肥料,促进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能减轻青枯病发生。

④及时摘去病老叶和拔除病株,病穴灌注20%石灰水消毒。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⑤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防治,采取挑治封锁发病中心与普治相结合,单用与混用相结合等办法,及时控病,力求治早、治少、治了。药剂可选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灌根每株200-250克;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喷药次数。

20%噻菌铜悬浮剂在番茄上的使用技术:番茄在秧苗移栽前5-7天,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药液喷雾;拔苗后及移栽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药液蘸根及胚轴叶柄。在定植后生长到18-20厘米高度,用20%噻菌铜悬浮剂600-800倍药液浇根,每株浇100-150毫升。番茄生长到始花开始时,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药液喷雾。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学名:Xanthomonas vesicatoria (Doidge) Dowson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也可为害辣椒。番茄染病后,植株发育迟缓,果实膨大受阻或幼果开裂,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对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花、叶柄和果实,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症状与诊断:番茄叶片感染,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或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深褐色至黑色,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有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现疮痂状。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

花蕾受害,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周缘稍隆起、中央凹陷的疮痂状。后期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直径0.2-0.5厘米大小近圆形粗糙枯死斑,有的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块,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受害时,易落果。

辣椒 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辣椒疮痂病,叶片被害,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后呈不规则形,边缘暗绿色,稍隆起,中间淡褐色,稍凹陷,表皮呈粗糙的疮痂状病斑。受害重的叶片,边缘、叶尖变黄,干枯脱落。如果病斑沿叶脉处发生时,常使叶片变成畸形。茎上被害,初呈水渍状不规则形的条斑,后木栓化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被害,开始有褐色隆起的小黑点,后扩大为稍隆起的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病斑,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

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和土壤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是该病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近年发展保护地生产后出现的新病害,上海地区目前只有零星发生,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湿润状态,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另外向阳面的果实易感病,特别是日灼受伤的果实容易感病;棚边缘的植株易受强风雨打造成伤口而发病重。管理粗放,浇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积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①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②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

③种子处理。播前可用55℃温汤浸种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或用0.6%醋酸溶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再催芽。

④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灌溉、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尽量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

⑤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权,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保护地灌水闷棚,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降低病原菌的存活率,减少再侵染菌源。

⑥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600倍液、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喷雾,每10天1次,连防2-3次。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学名:Pseudomonas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Carsn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黄瓜,还能侵害丝瓜、苦瓜、甜瓜、西瓜、葫芦等葫芦科作物,是大棚西瓜生产前期及大田生产中、后期常见的细菌病害,也是黄瓜、西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蔓、叶柄和卷须。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以晚春至早秋的雨季发病较重。

症状与诊断黄瓜叶片染病,先侵染下部老熟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淡黄色至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环。空气湿度高时,叶背病部产生乳白色混浊黏液,即菌脓。空气干燥时,叶背菌脓脱水形成白痕。病部质脆,干枯后易破裂造成穿孔。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叶片,使叶片干枯卷曲脱落。

果实染病,果皮初现水渍状淡褐色凹陷病斑,而后产生龟裂,病部产生大量黄白色混浊黏液。发病严重时可侵染果肉组织,使果肉变色,最后腐烂;可侵染种子,使种子带菌。幼果染病,常造成落果或畸形果。

茎蔓、叶柄和卷须染病,初为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呈短条状,黄褐色,空气湿度高时产生乳白色混浊黏液,严重时病部出现裂口,空气干燥时病部留有白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常与黄瓜霜霉病同期、同叶混合发生,病症相似,极易混淆,药剂防治上两种病害又有一定的区别,注意正确诊断。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病的区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霜霉病
病斑形状与大小
多角形,病斑较小。
多角形,病斑较大,扩散蔓延快,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
病斑颜色和穿孔
病斑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
病斑颜色较深,呈黄褐色,不穿孔。
叶背面病斑特征
保湿法培养病菌,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
病斑长出灰白色霉层。
病叶对光的透视度
有透光感觉。
无透光感觉。
发病部位
在叶片和果实上均发病。
主要侵害叶片。

丝瓜幼苗发病,子叶上发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凹陷病斑,后变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染病,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扩大后变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穿孔破裂,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乳白色粘液即菌脓。

茎、叶柄、瓜上的病斑,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病部产生菌脓。干燥时变为灰白色,常形成溃疡。果实上的病斑常向内部扩展,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幼果受害,易腐烂早落。

西瓜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蔓、卷须及果实上。在苗期子叶上呈水浸状圆形或近圆形凹陷小斑,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子叶逐渐干枯。成叶上病斑初为透明水浸状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受到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黄褐斑,后多个病斑连一起。潮湿时,叶背病斑处有白色菌脓。最后病斑成为浅黄色,周围有黄色晕环,干燥时病斑中央变褐色或灰白色,易干枯破裂穿孔。茎蔓、叶柄、果实受害后,初期为水浸状圆形斑,潮湿时也有溢菌脓,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常形成开裂或溃疡。

发病规律:病菌在带病种子外表越冬,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种子上的病菌在种皮和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病原细菌借风雨飞溅、昆虫和农事操作中人为的接触进行传播,从寄主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在受害的部位产生菌脓,借雨水或保护地棚顶滴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细菌侵入后,初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后侵入到细胞内和维管束中,侵入果实的细菌则沿导管进入种子,造成种子带菌。用带菌种子播种后,种子萌发时即侵染子叶,引起幼苗发病。发病适温24~28℃,最高温度39℃,最低温度4℃。在49~50℃的环境中,10分钟即会死亡。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叶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超过6小时者,病斑大。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时间少于3小时,病斑小。多雾、多露也有利于病害发生;昼夜温差大,结露重,而且时间长时,发病重。多雨、低洼地及连作地块发病重。最适感病生育期是开花坐果期至采收中后期。棚室栽培时,空气湿度大,黄瓜叶面常结露,病部菌脓可随叶缘吐水及棚顶落下的水珠飞溅传播蔓延,反复侵染,因此,当黄瓜吐水量多,结露持续时间长,有利于此病的侵入和流行。露地栽培时,随雨季到来及田间浇水,病情扩展,北方露地黄瓜7月中下旬达发病高峰。长江流域黄瓜角斑病发病盛期在春季在4-7月,秋季在9-11月。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温度偏高、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低温高湿、关棚时间过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①提倡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②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0℃温汤浸种20分钟后,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清洗后催芽、播种。

③栽培管理。抓好清理沟系,防止雨后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和棚内湿度,控制发病。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通风换气,肥水管理采取轻浇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浇水施肥应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开棚通风降湿。在温度不低于12℃的阴雨天,仍需坚持每天适度通风换气。生长期间或收获后清除病叶、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上午黄瓜叶片上的水膜消失后再进行各种农事操作,避免造成伤口。

④清洁田园。在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老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再侵染菌源。

⑤灭虫防病。发现食叶甲虫,及时进行防治,切断传播桥梁。

⑥药剂防治。发病前预防可选用33.5%喹啉铜悬浮剂悬浮剂1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药,可选用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或3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6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浇根或者根部粗喷,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瓜细菌性叶枯病
学名:Xantpomonascampestris pv. Cucurbitae (Bryan) Dye

黄瓜细菌性缘叶枯病是保护地瓜类上的新病害,主要危害西瓜、黄瓜,还可危害南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全生育期均会发生,主要侵染叶片,有时也为害茎和叶柄。

症状与诊断: 西瓜染病,叶片叶缘或叶脉间出现圆形水浸状褪绿斑,叶背病斑为小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斑,布满叶面,周围具褪绿晕圈,后融合为大斑,病部变薄,形成叶枯。湿度大时致叶片失水青枯。病斑中央半透明,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脓,别于细菌性角斑病。

茎蔓染病,产生梭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的褐斑。果实染病,在果实上生有四周稍隆起的圆形褐色凹陷斑,可深入果肉,引起果实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黑色至黑色霉层。

黄瓜叶片染病,发病初始叶缘产生水浸状小点,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有黄色晕环,中央淡褐色,并向叶片中部扩展。发生严重时,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

叶柄、茎、卷须染病,病斑褐色,呈水浸状。果实染病,由果柄引起,初在果柄上产生水浸状斑,后果柄呈褐色,果实黄化,脱水缢缩。田间湿度高时,病部产生乳白色混浊黏液,即菌脓。

发生规律:病菌以带病种子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上年发病棚的旧塑料薄膜带菌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从叶缘水孔等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雨水反溅是作物病原细菌最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通过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和重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直接侵入子叶,产生病斑,引起幼苗发病。保护地栽培棚内夜间饱和湿度时间7小时以上,使植株表面结露时间越长,水浸状病斑出现越多。黄瓜叶面吐水也为病菌侵入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3-3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8~20℃,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最适生育期在苗期至成株期。发病潜育期7~15天。通常在早春低温期间发病,当棚室温度超过25℃时病害即受到抑制。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细菌性缘叶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12月至翌年4月,年度间早春多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使用城市生活垃圾作基肥、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或带菌、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期过早、定植过密、株行间郁闭、开棚通风少、肥水管理不当、土质黏重、土壤偏酸的田块发病重。早春多雨或梅雨来早、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提倡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

②选用地势高燥的田块,并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③留种与种子处理。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0℃温汤浸种20分钟后,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④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摘除病老叶,清除病蔓、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病穴施药或生石灰。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地膜覆盖栽培,防治土中病菌侵染地上部植株。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及时清理沟系,防止雨后积水,适时通风换气,肥水管理采取轻浇勤浇,浇水施肥应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开棚通风降湿。

⑤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药剂参考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Acidovoraxavenae subsp. citrulli (Schaad)Willems et al.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又称西瓜果腐病、西瓜水浸病、果实腐斑病等,为害甜瓜、西瓜、南瓜、黄瓜、西葫芦、蜜瓜,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发现,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

症状与诊断: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以西瓜成熟前7-10天和成熟时发病较重。西瓜感染此病后,在子叶下侧最初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子叶张开时,病斑变为暗棕色,且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西瓜生产中期,叶片病斑暗棕色,略成多角形,周围有黄色晕圈,对光透明,通常沿叶脉发展。严重时多个病斑连一起。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开花后14-21天的果实容易感染。

果实染病,初在果面上出现数个深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橄榄色水浸状斑块,病斑边缘不规则,并不断扩展,7-10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后表皮变褐或龟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果实很快腐烂。

甜瓜叶片上病斑呈圆形至多角形,边缘初呈V字形水渍状,后中间变薄,病斑干枯。病斑背面溢有白色菌脓,干后呈一薄层,且发亮。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颜色变深,多呈褐色至黑褐色。果实染病,先在果实朝上的表皮上现水渍状小斑点,渐变褐,稍凹陷,后期多龟裂,褐色。初发病时仅局限在果皮上,进入发病中期后,病菌可单独或随同腐生菌向果肉扩展,使果肉变成水渍状腐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为燕麦食酸茵西瓜亚种(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26卷3期>>),但有争议,也有人认为是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西瓜细菌斑点假单胞菌Pseu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病菌在埋入土中西瓜皮上可存活8个月,在病残体上存活2年,种子表面和种胚均可带菌,带菌种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即侵染子叶,引起初侵染。病叶上产生的菌脓借风、雨、昆虫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形成多次再侵染。果实感染后,在28~32℃的适温条件下,3~5 天就可形成明显的斑块。病斑有时会龟裂,并分泌出淡褐色的菌脓,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发病,特别是炎热季节伴有暴风雨的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传播,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的种子,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严禁外销。②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③种子处理。用50-54℃温水浸种20分钟,再催芽播种。或用200毫克/升的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药液浸种2小时后,晾干播种。

④加强田间管理。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灌溉尽量改用滴灌或降低水压,让灌溉水仅喷及根围。不要在叶片露水未干的感染田块中工作,也不要把感染田中用过的工具拿到未感染田中使用。

⑤对表皮发病轻微且已成熟的西瓜,及时采收,减少损失。

⑥药剂防治。病害一旦出现后,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并及时喷药防治。发病重的田块或地区,在进入雨季时,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药预防,药剂参考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Coerper) Young,Dye&Wilkic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可为害大豆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是大豆上常见的病害。

症状与诊断:幼苗染病,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先侵染下部老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生褪绿或淡褐色不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毫米,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围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发病严重时,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可布满整张叶片,使叶片褪绿呈黄色,叶片开始枯萎,易脱落。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上或未腐熟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即发病,成为该病扩展中心,病菌借风雨、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从寄主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进行侵染。一般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病菌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2-38℃,最适发病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为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潜育期为5-10天。夏秋季气温低,多雨、多露、多雾天气,发病重。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有利于该病发生。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缺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禾本科作物或水生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②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③清洁田园。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再侵染菌源。

④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栽培、定期清理沟系,防止雨后积水,控制发病环境。

⑤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雾防治3-4次,药剂可参考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豆细菌性疫病
学名:Xanthomonas phaseoli (E.F.Smimth) Dowson

菜豆细菌性疫病除为害菜豆外,还可为害绿豆、小豆、豇豆等。

症状与诊断:主要侵害叶、茎、荚、种子及子叶。幼苗受害,病斑常发生在着生子叶的节上或其上一节着生叶柄处。病斑初为油渍状小斑点,扩展成红褐色溃疡状。病斑围绕茎部,使茎部易于折断或引起幼苗干枯。在老茎上则形成红褐色条纹或污斑,略呈溃疡状。

叶片染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渐扩大为不规则褐斑,边缘有黄色晕圈。病重时病斑连片,病部脆硬,易破,最后致叶片干枯如火烧状。枯死的叶片暂不脱落,经风吹雨打,片片碎裂。在高温多湿下,部分病叶有时很快凋萎变黑。嫩叶受害变形,皱缩,易脱落。

茎蔓发病后,形成红褐色溃疡状条斑,稍凹陷,常绕茎一周,致上部茎叶枯萎。

豆荚受害,初为细小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病斑由红色变为褐色,有时略带紫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发病重的豆荚内种子也染病,产生暗褐色或黄色凹陷斑。湿度大时,叶、茎和荚的病斑上可溢出黄色菌脓。

发生规律: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菌,病菌在种子内部或粘附在种子外部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种子内能存活2~3年,在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后即失活。带病种子是传病和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播种带菌种子,幼苗长出后即发病,病部渗出的菌脓借风雨或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经2~5天潜育,致使茎叶发病。田间发病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为24-32℃,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酸碱度范围为pH5.7-8.4,最适为pH7.3,相对湿度90%以上。植株表面湿润或有水珠,有利于病菌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和蔓延。夏、秋遇暴风雨病势明显加重。一般高温多湿、雾大露重或暴风雨后转晴的天气,最易发病。结荚期多雾、排水不良、播种过晚等发病重。此外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造成长势差或徒长、杂草多、虫害重、大水漫灌、管理粗放等易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①与非豆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

②选留无病种子,从无病地采种,对带菌种子用4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播种。也可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种10-15分钟,防效较好。另外还可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

③春季保护地内种植菜豆要适当早播,秋季菜豆要适当晚播,或高温时适当遮阴,避开病害发病的适宜条件,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④加强栽培管理。雨后注意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及时中耕,摘除植株下部病叶,除草灭虫,有助减轻为害。

⑤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暴雨后补喷1次。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芋软腐病
学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 Bergey et al.

芋软腐病又称芋头腐败病,危害芋艿、魔芋。

症状与诊断:芋艿 主要为害叶柄基部或地下球茎。叶柄基部染病,初生水浸状、暗绿色、不定形或条形的病斑,逐渐扩大可使整个叶片基部变褐色软腐,叶片变黄凋萎或倒折;危害芋头亦出现湿润状暗褐色斑,手压病部外皮下陷,可使芋头局部乃至全部变软腐烂,并发出异常的臭味。此病在芋头贮藏期可继续危害,在窖藏中发生软腐。

魔芋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球茎。该病最明显的特征是组织腐烂、具有恶臭味。出苗期芋头弯曲,或叶柄、种芋腐烂;叶片展开后染病,初生湿润状暗绿色小斑,扩大后组织腐烂;病菌沿导管侵染叶脉、叶柄,出现水渍状条斑,有汁液流出,或致叶柄基部溃烂离解,球茎染病,全株或半边发黄,叶片萎蔫,球茎表面现出水渍状深褐色病斑,向内扩展,呈灰色或灰褐色粘液状腐烂,并散发恶臭。植株基部染病,呈软腐倒伏,早期叶片尚可保持绿色,后变黄褐干枯。

发病规律:病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属细菌。在种芋内或其他寄主植物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同时也借带菌种芋作远距离传播。翌春从伤口侵入,在田间辗转为害。病原菌及植株病部溢出的菌脓不能破坏完整的植物组织,但可以从开口的气孔,皮孔、伤口处侵入,在细胞间隙进行繁殖发育,分解细胞,造成空穴,空穴中充满细菌,溢出以后成为菌脓,病原随雨水、农事操作及地下害虫活动等在田间进行辗转传播。发病温度范围4~38℃,最适温度25~30℃。该病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大风大雨过后,尤其是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水淹畦面,细菌随着雨水传播到其它球茎,通过皮孔或者伤口侵入,也可以随着灌溉水的流动在田间传播。施用未腐熟农家肥、种植过密、生长过旺、割仔芋、施肥培土,造成球茎根须产生伤口,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地下害虫多时,咬伤球茎,造成叶柄基部或地下球茎伤口多,有病菌来源时,遇高温多湿条件病害大流行。只要田间有10%的植株发病,其菌量就足够使整块田发病。

防治方法:

①应选择灌溉方便,光照条件好的地块。土壤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土壤酸碱度为中性偏酸的沙壤土为好。

②实行与水稻、玉米、葱蒜类等作物轮作,切忌与十字花科、茄科(如烟草)、葫芦科作物进行轮作,更不应多年连作,有条件的与水稻及水生蔬菜进行2~3年水旱轮作。

③土壤处理。在整地整畦前,每667m2撒施生石灰75-10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高土温,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④清洁田园。在芋生长期间,要清除田间枯黄老病叶,如发现感病的植株,应立即连根拔除,带离田间集中深埋处理,病穴及其周围撒施石灰消毒,防止病菌传播。芋收获后,也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⑤种芋消毒。播种前,将种芋翻晒1-2天,可起杀菌、催芽,促进芽齐、芽壮的作用。晒种后,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浸种30-50分钟,捞出晾干,然后种植。或用草木灰:石灰(1:1)进行拌种,可以有效的消除种子表面的病菌。

⑥科学管理。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实行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重施钾肥,不偏施氮肥。生长前期保持土壤湿润,生长中后期正值高温干旱季节,蒸腾耗水量大,除在每次中耕排干水便于除草施肥外,其余时间可保持沟中有水,防止叶片被晒干枯。若出现台风、暴风雨天气,要及时排干沟中水,立即喷药保护。禁止在雨天和雾水未干的天气进行农事操作,割仔芋要小心,勿伤母芋,施肥、除草不伤根,避免由伤口侵入为害。

⑦治虫防病。在播种前每667m2用5%辛硫磷颗粒剂1.0千克拌土30 千克撒施可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减少种芋被地下害虫危害而造成伤口引发软腐病菌入侵危害。或可结合施重肥可选用茶麸、阿维.毒死蜱、阿维.二螓磷等进行防治地下害虫。

⑧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田间出现病株后要拔除病株销毁,及时排水,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400-600倍液、77%氢氧化铜600倍液灌根或喷淋,亩施药液75~100升,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药剂。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姜腐败病
学名:Xanthomonas zingiberi (Uyeda) Savulescu


姜腐败病又称姜瘟、腐烂病、软腐病,在我国种姜地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一般达20-30%,严重达40-50%,个别严重的甚至全田无收。

症状与诊断:主要为害根及地下茎部分,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根茎的上半部先发病。病株初时叶片失水,呈凋萎状,向叶背卷曲,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青枯而死,不倒伏。地下茎基部和肉质茎初期呈水渍状,变软,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最后仅残留外皮。用手挤压有污白色黏液流出,有臭味,根部受害后也呈现淡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收获后贮藏的姜块仍可继续染病,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溢出灰白色恶臭黏液,并蔓延加重危害。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姜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姜不仅是下一生长季主要的初侵染源,也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姜种植后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成为田间中心病株,靠雨水、灌溉水、土壤、地下害虫等传播。病菌多由植株的茎基部或子姜的自然裂口和机械伤口侵入,从薄壁组织进入维管束即迅速扩展,造成组织崩溃,根茎腐败,引起全株枯萎。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病菌发病温度为5-40℃,但在15℃以下很少发生,最适温度为28℃,潜育期6~8天,致死温度为52℃/10分钟。酸碱度范围为pH为4.5-9.3,最适为pH6.5-7.3。一般旬均温达24℃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当气温在26-31℃,具有充足的水量,形成田间积水时,病害迅速发展蔓延。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大极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夏季高温闷热、多阵雨,则病害蔓延迅速。此外,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早晚也有关系。6-7月间,如果在10-12天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左右,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1次发病高峰。连作、低洼、土壤瘠薄、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偏施氮肥的发病率高;中心病株出现早,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病害发生也重。一般自6月开始发病,一起到9月下旬,发病高峰大多年份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


防治方法:

①轮作换茬。尤其在多年种姜的老姜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前茬以葱蒜茬为好,小麦、玉米亦可,但不能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青枯病发作的地块第2年必须杜绝种生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

②无病地留种要精选健种,单收单藏,贮窖及时消毒。播前晒姜种5-7天,然后用20%噻菌铜500倍液浸种3小时。姜种切口可蘸草木灰下种。

③栽培管理。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每667平方米施石灰100~150千克,起垄或高畦栽培,施足腐熟粪肥,并要增施磷钾肥,适量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勿浇大水漫灌、不串灌,多施草木灰。做好地面覆盖或进行间作以降低土温,生长前期进行遮荫。

④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连根拔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⑤发现病株,立即连根拔除,在病穴及四周撒石灰消毒。采取齐苗淋穴预防,发病初期用药防治,药剂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每穴灌药液200-500毫升,7-10天1次,连灌3-4次,前密后疏。


噻菌铜配套使用技术:把良好种姜用20%噻菌铜500倍药液侵泡3小时,捞出凉干,种姜切块后的破口处再用20%噻菌铜300倍药液蘸种,姜苗破土出齐针叶期,用20%噻菌铜600-800倍药液浇根,每穴浇100-150毫升(具体倍数、用量按土壤干湿而定),姜苗生长到3-4叶期用20%噻菌铜500倍液喷雾。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树细菌性病害
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citri (Hasse) Dowson


柑橘溃疡病是柑橘上重要病害之一,是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感病后,树势衰弱,引起落叶、落果,减少产量,降低品质。该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以苗木、幼树受害严重。

症状与识别:叶片受害在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绿色、上先出现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同时在叶片正反面逐渐隆起,成为近圆形、木栓化的灰褐色病斑。其后病斑中央凹陷,破裂如火山口状,中央灰白色,周围有一暗褐色油腻状外圈和黄色晕环。病斑多为近圆形,常有轮纹或螺纹状。在潜叶蛾幼虫隧道旁发生病斑较小,且连成一片或弯曲,病叶往往早落。

果实和枝梢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病斑的木栓化程度更为严重,山口状开裂更为显著,枝梢受害以夏梢最严重,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梢枯死。

溃疡病为害果实的症状,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与疮痂病很想象,常易混淆。

柑橘溃疡病与柑橘疮痂病的区别


  
  
溃疡病
疮痂病
果实初期症状
初期病斑油胞状突起半透明,稍带浓黄色,顶端略皱缩。
初期病斑油胞状突起半透明,清彻,顶端无皱纹。
果实切片检查
中果皮细胞膨大,外果皮破裂,病部与健全组织之间一般无离层,病组织内可发现细菌;病健分界处一般有深褐色狭细的釉光边缘。
中果皮细胞增生,外果皮不破裂,病部与健全组织之间有明显离层,病组织中可发现菌丝体,有时能检查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健分界处没有深褐色狭细的釉光边缘
叶片上的症状
病斑表里突破,呈现于叶的两面,病斑较圆,中央稍凹陷,边缘显著隆起,外围有黄色晕环;溃疡病病叶外形一般正常。
病斑仅现于叶的一面,不表里突破,一面凹陷,另一面凸起,病斑较不规则,外围无黄色晕环。疮痂病病叶常呈畸形。

发病规律: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部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和枝叶相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种子一般不带菌。病菌只能潜伏在病组织内生活,当病组织腐烂分解后便不能长期存活。潜育期短,一般4-6天,最短3天,最长10天。病菌发育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30℃,致死温度为49-52℃/10分钟。适于病菌发育的pH为6.1-8.8,最适pH为6.6。一般春梢期气温低,雨量较少,发病少,其病斑也较小;夏梢及幼果期雨量多,温度高,发病率较高,病斑也大;秋梢期气温虽高,但干旱少雨,故发病较轻。高温多雨季节、台风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繁殖和传播。

一般甜橙最易感病,酸橙、柚、枳和枳橙类次之,宽皮柑橘类较耐病,金柑则抗病。一般以幼苗和幼龄树发病最重,老龄树则发病较轻,随着树龄的增高病害逐渐减轻。一般施肥充足,适时修剪管理的柑橘,因减少夏梢的抽生,溃疡病可以显著减轻。遭受潜叶蛾为害后形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常加重溃疡病的发生,特别在苗木上更为严重。在浙江橘区春梢的发病高峰在5月中旬,夏梢发病高峰在6月中旬,秋梢发病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尤以夏梢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传播蔓延。

②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③加强栽培管理。早春结合修剪,去除病枝及病叶,并立即烧毁。同时结合中耕除草,翻埋病叶和清除落叶,以减少病菌来源。对壮年树要设法培育春梢及秋梢,在夏至前后不宜过多施用速效性氮肥,并注意适施钾肥,以抑制枝叶的徒长,减少夏梢的大量抽生。对夏梢发生较多的桔树应适当摘梢或疏去一部分。

④减少果实和叶片损伤,及时防治潜叶蛾等害虫,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

⑤喷药保护嫩梢及幼果。重点保护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苗木和幼龄树以保梢为主,在春、夏、秋梢萌发后20-30天各喷药1-2次。结果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1次。

台风过后应立即进行防治。药剂可用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47%春雷·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470-750倍液、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④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噻菌铜配套使用技术:柑桔和橙在春梢长约0.5厘米时喷第一次,以后每隔10天一次,连续3-4次。用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喷晒桔树树冠枝梢叶片正反面,视树冠大小喷50-150千克。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树根癌病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 et Towns) Conn


根癌病又称根头癌肿病,是多种果树的根部病害,以苗木受害为主。病菌腐生能力强,寄主范围广,能侵染近60科数百种植物。除为害桃、梨、苹果外,还能为害李、梅、杏、樱桃、葡萄、柑橘、柿、板栗、胡桃等。

症状与识别:

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发生于侧根和支根及地上部。被害后形成肿瘤。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的形状、大小、质地决定于寄主。一般木本寄主的瘤大而硬,木质化;草本寄主的瘤小而软,肉质。瘤的形状不一致,通常为球形或扁球形,也可互相愈合成不定形。瘤的数目少的1-2个,多的达10个以上。大小不等,小的如豆粒,大的如胡桃,如拳头,最大的直径可达数寸。在苗木上,绝大多数发生于接穗与砧木的愈合部分。初生为乳白色或略带红色,光滑,柔软。后逐渐变呈褐色乃至深褐色,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坚硬木质化,筛管堵塞,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和吸收。患病的苗木,根系发育不良,细根特少。地上部分的发育显著受到阻碍,结果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被害严重的叶片发黄早落,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肿瘤组织皮层内或土壤中越冬。病原细菌大多存在于癌瘤表层,当癌瘤组织被分解后,细菌被雨水冲洗,进入土壤中。在土壤中能存活一年以上,借雨水和灌溉水及地下害虫、线虫等传播,通过伤口(嫁接伤、机械伤、虫伤、冻伤等)侵入寄主,在表层的薄壁细胞间隙中不断繁殖,刺激周围细胞加速分裂、增生,产生大量的分生组织,形成癌瘤。细菌进入植株后,可潜伏存活,经数周或1年以上表现症状。带病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原细菌发育温度为10-34℃,最适温度为22℃,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适于病菌发育的pH为5.7-9.2,最适pH为7.3。足够的土壤湿度是根癌病菌进行侵染的重要条件。土壤反应为碱性时有利发病,酸性土壤对发病不利。一般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发病较少;排水不良的粘土发病较多。在苗圃中,切接苗伤口大,愈合较慢,同时嫁接后培土,伤口与土壤接触时间长,感病机会较多,因此,发病率较高;芽接苗嫁接伤口在地表以上,伤口小,愈合较快,则很少在嫁接口感病。连作利于发病,根部伤口多则发病重。地下害虫为害使根部受伤有利病菌侵入,增加发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健壮苗木,对出圃的苗木进行根部检查,严格剔除病苗。

②加强检疫,严禁病苗出圃。

③嫁接苗木最好采用芽接法,以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减少感病机会。嫁接用的刀、剪,每次使用前后须用75%酒精或0.4%高锰酸钾消毒,以免人为传病。苗木嫁接口以下部位用1%硫酸铜消毒5分钟,再在2%石灰水中浸1分钟。

④在定植后的果树上发现病瘤时,先用快刀彻底切除病瘤,然后用100倍液硫酸铜或50倍液抗菌剂402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切口,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切下病瘤应随即烧毁。病株周围的土壤可用2 000倍的抗菌剂402液灌注消毒。

⑤田间作业尽量避免根部伤口,及时防治地下害虫,以减轻发病。

⑥对已发病的幼树和大树,切除根瘤并烧毁,再涂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1%硫酸铜液或抗菌剂402的50倍液,病株周围的土壤要用2000倍液的抗菌剂402进行灌注消毒。

熊兴平——反思者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细菌性穿孔病
学名:Xanthomonus pruni (Smith) Dowson


症状与识别: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实和枝梢。叶片发病初期为淡褐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为1-5毫米,四周有浅黄绿色晕。以后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一部分与叶片相连。

枝条受害时病斑分两种:春季溃疡斑发生在上年夏季抽生而受感染的枝条上,春季展叶时,出现暗褐小疱,直径约2毫米,以后病斑主要呈纵向扩展,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龟裂,溢出菌脓,为主要侵染菌源。发生严重的,枝条干枯。夏季溃疡斑发生于夏末(8月份),在当年抽生的新梢上形成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水渍状凹陷病斑。夏季溃疡斑不易扩展,会很快干枯,传病力不强。

果实发病形成暗紫色圆形病斑,边缘水渍状,大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黄白色粘质物,干燥时常发生裂纹。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皮层组织内越冬,次年春气温上升后,细菌开始活动,并从组织内溢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及果实的皮孔侵入。潜育期一般为1-2周。病菌发育温度为5-38℃,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1-52℃/10分钟。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有利于此病发生,春季和秋季发病较多。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也易发生。晚熟品种较易发病。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6月份梅雨期蔓延最快。

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季修剪,清除枯枝、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菌源。

②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注意开沟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③避免与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混栽。

④药剂防治。在树体发芽前喷布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00-150波尔多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发芽后可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800倍液,每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




熊兴平——反思者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